引市场活水 拓生态新路
江西省地质局普查综合大队实施兴国县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纪略
2021年05月27日 9:25 3119次浏览 来源: 中国矿业报 分类: 地质矿业 作者: 刘烜 薛磊
五月的江西,绿意盎然中夏意渐染。在江西省兴国县东村乡小洞村小溪坑组,村民叶兴发如往常一样在自家的果林里忙碌着,看着长势喜人的脐橙树,他黝黑的脸上露出了淳朴且灿烂的笑容。这份笑容感染着这里的许多人……很难想象,眼前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曾是满目疮痍的废弃煤矸石矿山。
兴国县,是中央苏区模范县、红军县、将军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曾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然而,长期的开采也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留下难以抹去的时代疤痕,不少村民纷纷搬离了这片土地。
项目部分片区修复后的场景
一年多前,这里突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来了许多人,还有机器在山上隆隆作响,打听以后才知道他们正在对这片废弃矿山进行治理。一想到村里的环境要变好了,我激动得不得了,随后便毫不犹豫地搬回来了。”叶兴发口中的废弃矿山治理,便是由江西省地质局普查综合大队实施的《兴国县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项目》。
政策支持,激发市场活力推进生态修复
兴国县废弃矿山问题由来已久。据兴国县自然资源局统计数据显示,该县废弃矿山约有4861亩,已治理恢复1161亩(其中,自然复绿608亩、人工治理553亩),亟需治理的有3700亩,共涉及24个乡镇93个行政村,占全县90%的乡镇。长期以来,由于受资金与政策等因素制约,这些废弃矿山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治理。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废弃矿山恢复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重视。2016年,原国土资源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原环境保护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针对在建、生产矿山以及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提出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与治理新机制,同时鼓励社会参与第三方治理矿山地质环境。2019年12月,《自然资源部关于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印发,进一步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吸引社会各方参与矿山生态修复。2020年3月,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印发《江西省关于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实施办法》,提出构建“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矿山生态修复新机制……在政策契机下,兴国县人民政府主动引入社会资本,探索建立利用市场化方式开展县域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该县也因此被纳入江西省生态修复试点县。
“矿山生态修复是深入落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现实要求和必然选择。作为江西省地质局生态修复的生力军,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担负起这项工作。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的初心。”江西省地质局普查综合大队队长周就猫说。为了破解兴国县矿山生态修复难题,积极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普查综合大队主动与兴国县人民政府对接,共同探讨争取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该县生态修复项目。
近年来,江西省地质局普查综合大队明确了“坚持党政引领,以生态修复为主业,以地理信息大数据为支撑,地质基础传统产业协调发展”的方向,组建了一支由100多名生态修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团队,为产业快速升级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2020年5月,通过前期摸底调查、可行性研究和综合考虑,普查综合大队与兴国县人民政府签订《兴国县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合作协议》,同年6月该队与江西中煤水利水电有限公司联合中标《兴国县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EPC项目》。
项目计划在3年内分年度分批次完成兴国县56处约3700亩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工作,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耕则耕”的布局思路,对废弃矿山进行综合治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改造地貌景观,改善生态环境,恢复区域生态功能,实现“还原绿水青山,再造金山银山”的治理目标。
排除万难,用心修复昔日生态伤疤
作为兴国县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试点,项目组在东村乡小洞村等2个乡3个村先行先试,采用“1+N”的立项模式,确立了1个生态修复总项目,生态修复(增减挂钩)和土地整治2个子项目。项目拟修复面积537.53亩,分6个片区进行,按照“一矿一策”原则,部署了地形整治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道路系统工程、生态防护工程、护岸工程、监测与管护工程等多类施工方案,确保青山再生、地尽其用。
为有序推进项目实施,普查综合大队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队长亲自抓、带头干,队党政多次听取汇报,研究项目推进与实施方案。项目组各成员加强协同攻坚,紧盯施工各关键环节、重要时段,以严、细、实的工作作风确保部署到位、责任到位、落实到位。施工中,项目组成员主动放弃节假日,有的队员甚至半年都没有回过一趟家。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曾经漫山遍野的废弃矿坑变成了青山绿水。2020年5月23日,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厅长张圣泽一行来兴国县调研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在东村乡小洞村小溪坑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点,调研组成员无不为项目的治理难度和进度所感叹。张圣泽认为,项目场景很震撼,工程量大,施工难度高,经历了多次大雨检验,特别是在疫情影响下还能如期复工实属不易。他同时表示,探索建立市场化、科学化治理的矿山生态修复模式,是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大好事,是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履行自然资源部门“两统一”职责的具体体现,如何使资源转变成资产再转换成资本是自然资源部门探索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不仅需要各级自然资源部门全力支持,还需要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齐心协力,为打通废弃矿山向绿水青山再向金山银山的转换作出贡献。
沿着插满道旗的山路走进东村乡小洞村小溪坑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点,近处的山体斜坡上用绿植修剪而成的“矿山生态修复利国利民”十个大字显得格外醒目。山体上一条条平整的绿色条带铺展绵延,坡面上是成片的青草,星星点点的各色花朵点缀其间,每隔一段距离布设有生态排水沟,四纵八达。山坡上工人们在播撒花种、修剪绿植,一派忙碌的景象。举目远眺,近百米高的山上满是翠绿,层层叠叠,蔚为壮观。“在矿山生态修复以前,这里的环境非常差,晴天时山路上遍布煤灰,人走过去总是一脚黑、一腿灰。下雨天,山上会冲下很多泥沙,把田地都冲毁了。从矸石坡渗下来的雨水含有硫化物,不仅污染了当地的水源,还破坏了农田,许多居民都搬走了。”兴国县东村乡乡长廖桥生告诉记者,“小溪坑最少时常住居民只有8户,治理以后便有村民陆续搬回来,有的还盖了新房。目前,小溪坑已有20户居民,回迁率在50%以上。现在即便下再大的雨大家也不用担心了。”
留住青山绿水,建设美丽江西。正是这一目标,催生了普查综合大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速度与激情。
统筹布局,“三举措”加强综合治理
在废弃矿山上再造生态绿洲,让沉睡多年的工矿废弃地迎来新生绝非易事。沧海桑田的转变,得益于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全程参与工程实施的普查综合大队下属企业江西中煤集团生态环境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陈志和江西中煤集团第六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纪超,向记者介绍了生态修复工程的具体做法:
一是系统修复,综合治理。项目按照“系统性修复、整体性保护、综合性治理”的理念,做到“山上山下同治,流域上下游同治”。山顶部分,采取削坡放阶减载、客运土壤、挂网覆毯、铺设生态截排水沟等工程措施,解决了山体滑坡、泥石滚落等地灾隐患,再通过乔灌混交、喷播混合草籽等生物措施加速山顶植被恢复;山腰部分,采取分级护坡方式治理,通过种植植被和防护林稳定生态系统,通过地形整治、客运耕作土、修建水利设施等改善耕作环境,改良土壤;山脚部分,开展河道治理、农田整治和道路修缮,解决通路、通水、水土保持等老百姓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并在山下大面积种植绿色植物和农作物。
二是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在河道护岸及边坡治理中,项目组结合以往在基建施工中的经验,大量采用格宾石笼网生态护岸工艺,就地取材,解决治理难题;在截排水沟时,项目组采用生态排水沟工艺,在人工开挖沟槽并进行边坡夯实的基础上铺设可自然风化的防渗膜,加快生态系统和生态多样性修复;在促进新生态系统形成过程中,项目组选择金鸡菊、狗牙根等多种耐酸、根系发达的多年生混合草籽和湿地松等乡土物种,改善动植物和微生物栖息环境。
三是生态修复,绿色发展。项目通过土方平整、客运沃土、引水灌溉、改良土壤等综合措施,夯实犁底层防止水源渗漏,增加水田28亩,并成功试种有机水稻。同时,通过生态修复综合治理,新增适宜脐橙、油茶等优良经济作物种植的土地200多亩。
不仅如此,为切实加强后期项目区动态监测预警,提高管理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项目组还在现场安装了无线传感监测设备,通过无线物联网技术与自然资源大数据监管平台相结合,搭建地质灾害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测项目区地质环境动态变化情况。
兴国县自然资源局局长赖如钦认为,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一是减少了煤矸石堆放引起的自燃、粉尘飞扬,改善空气质量;二是通过植被绿化,可起到防风固沙、蓄水保土等作用;三是植物种类的多样化,可以更好地维持生态系统。
以人为本,实现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兴国县以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以来,工作中普查综合大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百姓利益落在行动上。项目不仅带来了“看得见”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还带来了让百姓“摸得着”的经济效益。
一是深入推进综合整治,生态效益显著。项目的成功实施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点6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0余亩,保护了周边130余亩基本农田,恢复生态功能区面积800余亩,林草覆盖率达90%,成活率达95%;二级饮用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县域内约30万人的用水安全得到保障。
二是统筹发展用地需求,经济效益明显。在废弃矿山修复治理过程中,普查综合大队积极探索强农惠民服务新模式,有效延长了矿山生态修复的价值链和生态链。项目预计产生新增耕地80余亩,林地420余亩,可腾退建设用地指标500余亩,价值6000余万元,预计生态产品生产总值3.5亿元;项目区内种植的粮食及其他经济作物,年直接经济效益可达500余万元,进一步实现了生态产品价值提升和价值“外溢”;直接带动地方100余位农民工的就业,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新增耕地80余亩、林地420余亩、年直接经济效益达500余万元;
三是重塑乡村生态形象,社会效益提升。项目保护了耕地、改善了环境,如今项目修复区已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网红打卡地;吸引部分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就业,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此外,该项目的实施、探索,有力助推了《江西省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实施指南(试行)》《江西省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项目验收细则》等相关文件的出台,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促进“两山”转化政策制度体系的构建作出积极贡献。
为废弃矿山重披锦绣绿装,变生态伤疤为阡陌良田。兴国县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是江西省矿山生态修复第一个立项实施的项目,江西省地质局普查综合大队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探索生态修复、产业发展与生态产品价值的和谐共生,为江西省进一步开展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提供了可借鉴的“江西样板”,还百姓一片“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美景。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