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矿冶集团矿山所走出困局创新发展的密码

深化改革开创新局面 科技创新引领新征程

2021年07月02日 9:52 545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质矿业   作者:


矿山所连续三年获矿冶集团“先进单位”称号。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听取矿山所所长杨小聪介绍矿山安全监测分析云服务实验室情况。


矿山所承担的新疆喀拉通克铜镍矿充填系统技改工程项目。


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矿山工程研究设计所(以下简称“矿山所”)是我国在采矿技术及矿山安全技术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级科技创新机构,是矿冶集团内规模最大的主体专业研究所,近两年其科技创新综合指标连续位列集团第一。然而,矿山所曾面临为完成6万元利润指标都“压力山大”、人员流失严重仅剩18人、建制濒临撤销的困境。多年来,矿山所在一路摸索、一路奋进中不断破局解困,以改革传统科研院所的管理模式为突破口,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在科技创新的实践中谋篇布局、建功立业。
目前,矿山所打造了采矿工艺、矿山充填、矿山安全、深部开采、机械连续开采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团队,拥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专家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科技专家5人,国家“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近年来,完成了大量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近150项,出版专著10余部,实现年新签项目合同额上亿元,实实在在地交出了一份鼓舞人心的改革创新答卷。
近日,记者走进矿山所,采访矿山所所长杨小聪研究员,探寻矿山所突破困局、实现创新发展的答案。
改革破冰焕发新活力
矿山所前身是1960年由一批以海外留学归国人员为主创建的采矿室,曾经有过非常辉煌的发展历史,有力支撑了我国上世纪60~80年代采矿事业的发展。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受矿业整体形势持续低迷影响,矿山所科技人员不断流失,一度走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对于那段经历,杨小聪记忆犹新:“当时,老主任去谈采矿室承包的利润指标,指标被定为6万元,都觉得完成起来十分困难,还想‘讨价还价’再降降,当时就困难到了那种程度。”
“到2000年左右时,员工都快走光了,最少时仅剩18人,处境极其艰难。”杨小聪十分感触地回忆到:“采矿室当时已面临被撤销的处境,还是总院的老院长力挺我们,认为采矿专业是矿冶总院不可或缺的主体专业,才得以保留。”经过一番波折,矿山所员工深刻认识到,面对未来,唯有砥砺前行,才能寻找出属于自己的自强之路。
在当时,矿山所像国内大多数科研院所一样采用课题组承包的管理模式,要求员工“面向市场,自谋生路”。课题组承包管理模式源自上世纪80年代末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大背景。由于打破了“大锅饭”模式,激发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保障了矿山所在当时行业极度不景气条件下的生存和适度发展。然而,随着行业形势的向好变化及矿山所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模式严重阻碍了矿山所的整体发展和战略布局。对课题组承包模式的弊端,杨小聪谈道:“课题组承包模式让课题组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项目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统一归口管理和有效的考核激励;存在“小富即安”心态,不利于做大做强;条块分割、利益分散,难以整体规划布局。”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2008年,矿山所新一届班子成立,现任矿山所党总支书记的余斌研究员时任所长、杨小聪时任副所长,这一年,矿山所成功获批并牵头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曾共同亲历发展困境的两位所长形成共识: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机遇,扩建队伍、谋篇布局新业务。但是掣肘这一改变的就是传统的课题组承包管理模式。谈起这个转变过程,杨小聪万分感慨:“大家都是从课题组承包模式里走过来的,很多思想根深蒂固。所以,能刀刃向内地主动从自身开始变革,需要有十足的勇气。”在时任所长余斌的支持下,杨小聪提出了“以项目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打破矿山所专业及专业方向间条块分割,明确全所“一盘棋”思想。研判技术发展趋势、顺应国家政策走向、把握市场需求,布局新方向、组建新团队、发展新业务。
发展初期,矿山所在总院企业化改制的背景下,为了生存及快速成长,遵循的是“技术是手段,利润是目标”的发展理念,通过扩大业务范围、承揽工程项目等手段迅速提高营业收入,实现了矿山所“做大”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部署和国资委明确矿冶集团为公益类央企的定位,矿山所重新明确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产业孵化”的战略定位,确定了“科技创新是目标,经营盈利是保障”的新发展理念,形成了“以战略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驱动、以项目为中心”的发展思路。
通过开展“以项目为中心”的管理体系建设,矿山所将管理理念贯穿到改革发展和业务经营各领域,形成了“以项目为中心”的经营文化、管理文化、创新文化、人才文化,全面推动了各项工作发展,激发了创新活力,解决了原有课题组承包模式的“各自为政”、“小富即安”、专业化不强、分工协作不足、项目质量监管缺失等一系列问题,实现了专业化发展与一体化协同,局部与整体、短期与长期、战术与战略层面的有机统一,为矿山所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生态,为承担“服务国家创新战略,引领行业技术进步,促进资源高效开发,打造一流科技企业”的使命保驾护航。
科技创新注入新动能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科技创新时指出。为了实现总书记提出的“科技成果‘三级跳’”,矿山所直面需求,选择了一条依靠科技创新的发展之路。
随着“两山论”的内涵不断丰富发展,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在这一行动中,矿山所勇当“两山论”的忠诚实践者,将矿山充填技术作为实现矿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技术载体。然而矿山充填技术成果实现“三级跳”的道路铺满荆棘与坎坷,发展的过程也注定不平凡。
自矿山所充填技术团队创建以来,他们通过自主创新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实现了多项核心专利技术在矿山的应用。杨小聪特别谈到新疆喀拉通克铜镍矿充填系统技改工程项目实施,他表示:“当时实施这项项目的难度很大。但是,矿山所充填技术团队凭借在充填体力学领域扎实的理论基础,突破国内在矿山充填方面过于依赖经验的现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创新方法,实现了矿山低成本、安全、高效充填。”工程项目圆满完成后,新疆有色评价矿山所是真正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喀拉通克铜镍矿、武山铜矿、安庆铜矿……一个个充填系统技改项目的顺利完成都源于持续的积累。自“十二五”以来,矿山所充填技术团队不断壮大,前进的脚步从未停下,丰富发展了我国地下矿山的充填理论技术体系,帮助矿山以最低充填成本实现安全和高效的充填采矿并达到预期经济指标,形成了矿山充填领域“理论-技术-工程”研究服务一体化模式,持续引领着我国充填采矿技术的进步,为推动绿色清洁的充填采矿技术在我国地下矿山的应用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监测上云”打造业务新模式
“矿冶集团始终秉承创新报国的初心使命,坚持国家在矿冶科技领域需要什么,就集中资源研发什么,以科技创新引领行业技术进步,稳步成长为行业里专特精优的领军企业……”2021年3月8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同志在矿冶集团详细了解矿山安全监测分析云服务实验室后指出。
面对日益复杂的矿山开采环境,开采安全风险成为制约矿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自2008年起,矿山所就瞄准了矿山安全方向的核心问题,精心布局谋篇,为开采“把脉”。以创建“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系统建设-数据分析-安全预警-灾害防控”一体化科研、建设、运维模式为目标,集中所内优势资源,自主研发了BSN矿用高精度微震监测系统、BLSS矿用三维激光扫描测量系统等创新产品,开发出了基于互联网+云计算的矿山安全监测分析云服务平台,实现了露天矿山边坡监测、尾矿库安全在线监测、矿山地压安全监测等业务的在线管理与服务,提高了矿山安全风险管控能力。凭借着自主研发的系统及平台,矿山所为中国五矿、中铝集团、中国黄金等中央企业,以及山东黄金集团、江铜集团、新疆有色等地方国有矿山企业提供了安全技术支撑,不断引领我国矿山安全领域的科技进步。
随着业务的发展,矿山所矿山安全团队也不断壮大。目前,已组建了一支拥有7名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成员的专业团队,积极参与到国家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专项检查、应急救援等工作中,为国家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地方政府提供专家智力支撑。
“我厅谨对矿冶集团付出的努力、敬业的态度、专业的技术和作出的重要贡献表示诚挚感谢!”2020年12月,矿冶集团收到了来自陕西省应急管理厅的感谢信。2020年7~9月,受陕西省应急管理厅委托,矿山所在56天时间里,完成了陕西省6市26县285座尾矿库专家会诊任务,共排查出库区、坝体、排洪系统、监测系统和安全管理等六方面6217项安全问题,找准了“症状”;编制的“源头治理顶层设计方案”为消除安全风险开出了“良方”,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在陕西考察时对秦岭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代表集团履行了央企的社会责任。
谋篇布局迈上新征程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深海、深地、深空、深蓝”四个领域的战略部署。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再一次提出“向地球深部进军”是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随着国家对矿产资源需求的逐渐加大,深部矿产资源已经成为未来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重点对象,深部开采已经大踏步走来。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矿山所在矿冶集团的领导下,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向新的发展征程。
随着矿山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地质条件恶化,破碎岩体增多、地应力增大、涌水量加大、地温升高……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至,获取矿石的难度不断增加,每一块矿石都来之不易。“‘十一五’国家863重点项目《千米深井地压和高温灾害监测技术与装备》是我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的第一个深部开采的国家级项目,虽然那个时候我国金属矿山的开采深度很少能达到1000米,但是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要着眼未来,做到理论先行、技术保障。”谈到矿山所深部开采业务的起源,杨小聪说道。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自“十一五”以来,矿山所开始在深部开采领域谋篇布局,相继承担了多项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重点项目及云南驰宏彝良铅锌矿、山东黄金三山岛金矿等企业委托重大科技攻关和工程灾害防控项目,解决了深部开采过程面临的多项共性技术难题,形成了从技术研究至工程设计再至工程实施的全链条技术服务模式。
科研成果“有效改变了我国金属矿深部开采缺乏科学理论与技术支撑的现状。”2019年,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绩效评价会上,矿山所承担的又一个深部开采的国家级课题《深部金属矿协同开采理论与技术》得到了以王国法院士为组长的绩效评价专家组的高度肯定。现在,矿山所正在加快攻克深部卸荷采矿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在“向地球深部进军”的新征程上一步一步踏实而有力地前进。
在科技创新、改革发展的新征程中,矿山所彰显着开放与包容,依托国家金属矿绿色开采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坚持“走出去”学经验,“引进来”促提升;利用自身的科技平台实施产业孵化,成功孵化出了北京北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为集团发展提供新动能。谈到未来研发方向时,杨小聪表示:“机械连续采矿是矿山所当前布局的另一个重点方向。”以采矿模式和开采理论的变革创新为基础,深度融合机械破岩装备与传统采矿工艺,探索适合我国非煤矿山的全套机械连续开采解决方案。“我们将在金属矿机械连续开采的科技创新中踏上又一个新的征程。”对矿山所的未来,杨小聪充满信心与憧憬。
习近平总书记在前不久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未来,矿山所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发扬“三牛精神”,努力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采矿及矿山安全技术研究机构,谱写一曲执着坚守、勇毅开拓的创新之歌,绘制一幅硕果累累、前景广阔的未来画卷。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