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谈判是中美钢铁业取得双赢的合理选择

2007年04月19日 0:0 196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我国已成为钢铁出口大国,近期钢铁贸易摩擦不断。于是来自海外的“中国钢铁出口威胁论”也聒噪起来。中国钢铁出口的现状真的已经危及进口国利益了吗?为什么美国的反补贴呼声很高?正在进行的中美贸易谈判能取得双赢的结果吗?这是许多钢铁企业和钢材经销商关注的热点。
  2006年美国进口钢材4105万吨,反映了美国经济向好对钢材需求的增长。不过,去年12月只进口271万吨钢材,出现了明显的回落,这种趋势已经延续到今年一季度。
  2006年我国钢材主要出口目的国家有韩国、欧盟和美国,分别出口881万吨、737万吨和540万吨。对这三国的出口占当年我国出口总量的50.2%。其中对美出口占美国进口总量4105万吨的13.1%,占中国出口总量的12.5%。
  从这几个数字看,中国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并不是很大,贸易摩擦也不难解决。中美即将就钢铁贸易摩擦问题进行磋商。化解中美贸易摩擦不仅对双方都有利,而且对化解其他钢铁贸易摩擦也有重要意义。
  走世界和谐发展的道路不仅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国家的对外政策。罗冰生会长曾经阐述中国对美国钢铁贸易摩擦的基本态度:一是通过谈判,了解双方的实际困难,积极化解难题;二是面对世界性的钢需求增长,扩大多渠道出口,有针对性地减少一些地区的短期进口压力;三是对所谓“反倾销、反补贴”要敢于积极应诉。这三条原则之所以可行,就是因为目前国际钢铁需求增长和钢材市场高价位运行的背景环境为谈判解决问题提供了现实可行性。
  目前国际市场的贸易摩擦与2002年以前有很大的不同。那时世界钢铁行业几乎都处在价格低谷中,反倾销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1997年从俄罗斯进口到天津的热轧卷板到岸价1870元/吨。鞍钢的产品在天津市场一周之内一点都卖不动。现在由于世界钢铁市场需求旺盛,价格高位运行,钢铁企业的利润丰厚。而目前的贸易摩擦只是关系到企业的实际利益多少问题。更何况这里还有要符合WTO公平贸易竞争原则的合理性和市场需求增长机遇问题。因此,很多贸易摩擦可以通过谈判来合理调整双方的进出口数量。中国同欧盟、韩国钢铁贸易谈判取得成功都说明了这个道理。
  实际上中国钢铁企业在钢材出口问题上,面对全球性的需求增长,已经非常重视钢铁产品出口渠道的多元化问题和出口产品的结构调整问题。只要国际钢铁企业能够把握住钢铁工业发展和世界钢铁需求增长的时代阶段性特征。抛弃冷战思维,加强双方的沟通和协调,很多贸易摩擦是可以化解的。
  中国政府为了缓解贸易顺差,创造协调的国际贸易环境,控制钢铁产品出口增势,从4月15日起对钢材出口退税进行了大幅度下调,普通钢材都取消了出口退税。应该说今后中国普通钢铁产品出口即没有补贴,也不存在倾销。更何况我们的长期钢铁出口正面临增幅回落,出口渠道多元化的变化趋势。同时尽管目前我国钢材市场由于价格秩序混乱使市场出现了震荡,但在世界市场一体化趋势中,国内市场会走出误区,再次走向与世界市场相似的演变趋势上来。这也是为什么国际钢铁贸易摩擦不断,但大部分都通过谈判和市场走势的实际演变化解了矛盾。不过美国的钢铁贸易摩擦情况比较复杂。那么对美国钢铁贸易摩擦的解决为什么困难重重呢?
  中美贸易摩擦深层次原因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美国竞争力的相对减弱。美国摆脱这种局面的根本出路是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对话协调。不过美国白宫和议会近期有走向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欧洲媒体评价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正使美国走向自由贸易的对立面。如果美国任其贸易保护主义发展下去,未来的总趋势只能是美国与这个世界的经济关系越来越远。这使我们看到了中美钢铁贸易摩擦背后的复杂因素远远大于贸易摩擦本身需要公平解决的问题。
  贸易摩擦不仅考验中美关系的成熟度,也考验美国的自由贸易主张和坚持WTO国际公平贸易的立场。有人统计近期美国向中国提出了十几项包括钢铁贸易摩擦在内的诉讼,甚至向国际WTO起诉中国。而中国除了取消普通钢材出口退税,扩大美国采购,主张积极对话,妥善化解中美贸易摩擦外,甚至为了缓解贸易顺差,中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让步,对外贸易出现了某些“奖入限出”的倾向。中国没有向美国提出一个要求。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所面临的经济贸易困难真的会比世界经济强国少吗?
  虽然美国的钢铁企业近期经营利润丰厚,但从美国以反补贴为借口,掀起中美钢铁贸易摩擦,到美国汽车企业向政府提议不要提高钢铁进口关税,现在需要保护的不是钢铁工业,而是汽车工业。

责任编辑:CNMN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