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说锂钴镍等矿产资源的“统筹保供”
2021年09月27日 8:15 8695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稀土 作者: 徐爱东 余雅琨
近日,工业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第三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WNEVC 2021)”上视频发言时表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等目标的战略选择,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同时也提出,目前中国新能源车成本依然偏高。另外,电动车关键部件动力电池面临锂钴镍等矿产资源保障和价格上涨压力,工信部将与相关部门一起加快统筹,提高保障能力。工信部的一番好意,却被资本市场理解为“像医疗和军工那样实现集采压价”?从而导致板块集体大跌。
对此,安泰科专家认为,国家对于石油、铁矿石、铜、铝、电池金属等战略物资的供应链安全和定价权一直非常重视。本次统筹保障资源供应的发言恰巧在9月14日皮尔巴拉8000吨锂精矿拍出2240美元/吨的天价之后,众所周知,2021-2022年全球锂市场的确供应非常紧张,但这个拍卖的价格并没有考虑下游的接受能力。短期内如此大幅的涨价非常不严肃,没有丝毫与产业链企业共进退的诚意。目前在在售的热门车型多是在2020年推出的,价格也是参照2020年整体成本水平测算。在现行的价格下,电池厂的利润被消耗殆尽,尤其是中小型的电池厂。大厂由于提前布局了从资源端到锂盐冶炼端的主要环节,实际采购成本上升速度比较缓和,但上游原料涨价如此凶猛,依然超出预期,资本市场的观点分歧也很大,从而导致相关板块剧烈波动。
1-8月,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产销两旺,持续成为亮点。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81.3万辆和179.9万辆,累计销量的渗透率接近11%。2021年上半年,海外市场新能源车的销量近乎翻倍。中国、美国、韩国、欧洲各国均将电池金属的供应量链安全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在各种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尤其锂价翻倍上涨时,如何做到统筹保供?是不是会像市场担心的那样,实现集采压价?
一说集采:由于正极材料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工艺控制不同,对锂盐的指标要求存在差别,锂盐不是一种完全标准品,无法做到拿来就能用。并且动力电池企业也对物料有追溯性要求,BOM中的才可以,这也降低了大规模的集采的可行性。虽然锂辉石的指标要求相对较少,可以通过品位折算成近乎标准品,但参照铁矿石的前车之鉴,由于下游客户数量较多,集采拍卖的形式更多是价格上行的推手,就像这两次的皮尔巴拉拍出来的价格情况。
二说定价权:镍、钴、锂这几个电池关键金属是全球定价的商品,定价机制各不相同。钴是以MB伦敦金属导报每周公布的价格作为参照依据,价格来源是其收集的钴主要贸易商的报价,表面上看国际矿业巨头的话语权较大,但是最终还是供需平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谓的阴谋论不会永远得逞,价格涨太高的时候,市场自然会“用脚”去投票。
镍的价格形成机制比较成熟,根据LME和SHFE期货进行系数定价,近几年,中国企业在国际镍市场分量越来越重,在镍市场的价格影响力也不断增强,尽管LME镍价格是美元的形式体现的,但是背后的主导力量是中国和印尼。
和镍钴价格历经多次涨涨跌跌相比,锂的历史似乎短了一些,目前正处于重新定位的阶段。2017年前锂辉石精矿的价格基本是一年一谈,定价的主导权在冶炼厂,锂矿商也乐意与冶炼厂签订包销协议,因为之前资源端的待释放量高于需求端,锂矿商也希望加强与下游冶炼厂的绑定来保证销量。后续随着冶炼端市场参与者增加,长协的价格模式改成了参考网站锂盐的价格公式折算价,形成矿山和冶炼厂的利润分享模式。再到今年试行了平台拍卖,这才公布了两次价格,就引起市场的轩然大波。拍卖机制要想成为市场主流的定价体系,一定要行稳而致远。
三说竞争力:从上游镍钴锂的冶炼,到中游三元前驱体和三元材料的生产,再到动力电池的生产,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最具竞争力的国家,很多产品不仅满足国内需要,还出口到日本、韩国和欧洲,参与全球竞争。因此,保障中国镍钴锂资源供应和稳定市场价格对于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都有着积极意义。
业内曾担心“电动车关键部件动力电池面临锂钴镍等矿产资源保障和价格上涨压力,中国新能源车成本依然偏高”。其实资源保障和价格上涨不仅仅是中国遇到的问题,以后全球动力电池、新能源车企业都面临同样的问题。本次锂价格快速跳涨,目前对国内企业的影响要大于日韩企业,原因还是定价模式的问题(海外长单),涨价迟早也是要扩散传导下去的。而且如果大家认定锂离子动力电池就是未来的方向的话,通过这一轮涨价-扩产-平衡的周期,全球都应该接受一个新的价格水平,接下来应该是主要车企和矿企坐下来谈判,大家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
四说建议:新能源汽车是一个新兴的行业,目前看来,中国在这一轮汽车产业变革中,在全球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虽然中国有的物理资源是短缺的,但是大国大市场也是中国的优势。考虑到我国单一大市场的特点,任何一项决策都会对供需形成巨大的扰动。建议中国政府在制定各项产业规划时,各部门之间要充分沟通研究,预测产业政策可能带来的市场影响,将技术路线匹配到中国的优势资源上。
责任编辑:周大伟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