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

——中国中铁资源集团与高职院校建设海外校区洽谈侧记

2021年11月04日 10:32 272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科技创新

日前,“中国-刚果(金)职业技术教育(华刚校区)”“中国-蒙古国职业技术教育(乌兰巴托校区)”校企建设洽谈会,通过视频联线方式相继召开。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的协调帮助下,中铁资源华刚矿业、中铁资源新鑫公司与山东职业学院、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滨州职业学院等8家高职院校就开展职业技术教育海外校区建设进行了洽谈。这是中国中铁资源集团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加强海外生产经营能力提升,助力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进行的又一次新探索。

海外企业发展需要高素质技能人才中国中铁资源集团是中国中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力量,旗下拥有矿业生产、工程建设等多家海外企业。其中,华刚矿业成为中刚“一揽子”协议建设的成功典范,新鑫公司连续四年获得蒙古国百强企业称号,全集团生产一线中外员工上万人。“海外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一大批工程师、企业家等高学历人才,更离不开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尤其是生产一线各专业领域的能工巧匠,这为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华刚矿业总经理李圣在洽谈会上表示,职业教育院校与中国企业应携手“走出去”。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基础较弱,当地员工技能水平偏低,依靠企业自身内部培训力量有限。“从我们企业实践来看,通过校企合作建设职业技术教育海外校区合作前景广阔。”新鑫公司党工委副书记、工会工委主任潘持卿在洽谈中说,“由企业提出培训需求,学校则专注于中外员工培训、课程研发,双方各自发挥长处,合作共赢。”据参会企业介绍,他们每年都有上千人的技术技能培训需求,为中国职业教育海外校区建设奠定了合作基础。

校企深度合作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开展职业教育‘走出去’是深入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和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的新模式。”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培训处处长赵丽霞表示,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打造校企人才培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关键一步。

企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要从企业角度出发,对学生的培养重新定位,从而决定学校的课程设置。学校要和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共同混编师资团队,共同培养学生。”“如今的校企合作已经不再是浅层次的合作,而是要进行专业、课程、人才培养、项目研发、职工培训等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这次海外校区建设洽谈会上,校企双方就如何促进深度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

推进“三个前移”,用好“八双”模式,是这次校企合作洽谈会取得的共识。双方在讨论中一致认为,应着眼产业链需求,共同努力推动“三个前移”,即推进生产一线到教学一线的前移,推进作业手册到课堂讲义的前移,推进岗位职责到专业课程的前移。校企双方将致力于“八双”办学模式建设,即“职业培训+学历教育”双形式、“线上+线下”双平台、“学习+生产”双路径、“本土+中国”双地区、“主讲+助教”双师资、“东道国+中国”双标准、“培养人才+发挥作用”双效果以及“学员+学徒”双轨道。校企双方表示,将利用职业教育海外校区这一平台,共建课程体系、共享技术资源、共搭创新平台等方式精准对接,把生产资源与教学资源融为一体,实现人才培训效益的最大化。

携手打造本土人才化方阵助推东道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内企业相比,海外企业生产一线外籍员工多,如何提升本土技能型人才培养一直是中国中铁资源集团所属海外企业关注的重点。据了解,该集团所属华刚矿业、绿纱矿业、MKM矿业等海外企业,全部采取属地化用工,优先雇佣当地人,将一个个零基础、低学历的普通民众,培养成了能够独当一面、具备专业技能的矿业产业大军,先后解决了1万余名当地居民就业。

让生产一线外籍员工在职业教育海外校区建设中再培训、再提高、再受益,是本次洽谈会校企双方谈论的又一个重点。为了提升生产一线外籍员工培训的针对性,校企双方就探索“中文+职业技能”的国际化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共建“四堂课”的设想,即建好语言课堂,促进外籍员工中文听说读写技能,解决“沟通”问题;建好文化课堂,促进中外民心相通,解决“做人”问题;建好专技课堂,促进外籍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解决“求知”问题;建好职业课堂,促进外籍员工养成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巩固专业技能,解决“做事”问题。

校企跨国协同培养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有效创新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提高了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与会院校表示,他们将充分发挥自身科研和人才优势,探索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匹配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与企业共同打造外籍员工人才方阵,在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方面贡献中国职业教育和中国企业的力量与智慧。

(王建国 杨建 何征东)

责任编辑:杨净茹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