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20年:江湖风云录(四十)
2021年11月25日 8:4 14023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光伏 作者: 云翀
五、“疯子们”:
跨越世纪的中国光伏人
(上世纪90年代末-2003年)
3.阳光电源:曹仁贤
1997年,大学老师曹仁贤担心对于新能源的研发成果无法产业化,于是不顾身边人的反对,选择辞职“下海”,创办了阳光能源。
曹仁贤,1968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市的农户家,家庭贫困,但父母一直努力支持他读书。1986年,曹仁贤不负众望,考取了合肥工业大学电气自动化专业,4年后,因表现突出被推荐为免试研究生。毕业后,收到很多企业邀约的曹仁贤选择了继续留校任教,在科研中继续实现自我突破。
1997年,曹仁贤在《太阳能学报》发表了合著的论文《微处理器控制光伏水泵SPWM变频器的设计》,又在《合肥工业大学学报》发表了《独立光伏电站系统的仿真与优化设计》。
任教时,经常有来自西部的老乡到学校来询问:“能不能把1瓦、2瓦的小灯泡做成大功率的,做成交流电的,让我们的老乡看上电视呢?”带着这个问题,带着对于“科研成果如果不能产业化也会逐渐被遗忘”的忧虑,1997年,曹仁贤“砸掉”了高校“铁饭碗”,拿着工作期间积攒的8万元和向亲朋借的钱,凑足50万元注册资金,在合肥街道上租下了一个面积不足20平方米的小房间,创办了阳光电源。
那时,人们对于新能源并没有直观的认识,其前景也没有完全显现,公司成立之初,并没有项目可做,“吃了上顿没下顿”。在此过程中,曹仁贤还接到了香港大学的邀请函,通知他去攻读博士,有名师指导、每年还有不菲的奖学金。就在家人都希望他“收手”去攻读博士的时候,曹仁贤仍然选择了坚守他的阳光能源。
创业初期的债务压力,逼得他只能先做一些传统的电源产品,或者帮别人订做一些技术比较“偏门”的电源,赚到钱之后再开发光伏逆变器和风能变流器。谈起这段日子,他曾表示:“前面几年确实很困难,我也做了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产品,把公司维持住。维持的目的是有朝一日能将新能源产品做大,就像饿了先弄一点儿干粮垫垫肚子,但我的目标一直很坚定。前5年,我们的太阳能项目比较少,主要是南疆铁路这样的独立离网发电系统,这样的工程都是一次性的,一辈子可能都接不到第二个了。”
做传统产品时,他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你的产品能和国际巨头的相媲美吗?我们凭什么用你的呢?”一次投标会上,曹仁贤又一次以失利告终,业主方的负责人最终和他透了底:“你们企业刚刚开始成长,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自然也没办法和国际品牌相提并论。我给你点咨询费,你们以后别来投标了,纯属浪费时间。说句实话,就是你们的产品再好,我们也不敢用,国外大品牌的产品如果出问题了我们没有责任,因为我们用的已经是世界上最好的产品,用你的,万一出了问题,责任可就大了。”
打击之下,曹仁贤认识到了市场的残酷和竞争形势的险峻。
转机出现在1998年春天,还在做试验的曹仁贤接到一个陌生人的来电,对方是负责南疆铁路从库尔勒到喀什段的电源技术人员。他在电话中表示,希望在荒芜南疆铁路沿线架设电力设施,却苦于国外产品价格昂贵而无法实现。在资料检索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曹仁贤发表的论文,发现他在做太阳能和风能的开发科研,而且已经相当有进展,于是“按文索骥”,几经辗转前来寻求解决方案。
曹仁贤邀请对方来到了自己的公司。见面时,面对狭小的“小作坊”、简单的设备和寥寥几个工人,工程师对曹仁贤的实力产生了巨大的疑问,并且脱口而出“你们有能力做好么?不会是骗子吧?”所幸,这句话中的忧虑,很快就在接下来曹仁贤专业的阐述中被打消了。他表达了自己对电网和电源的专业想法和认识,深厚的知识积累和长期的科研储备获得了对方的信赖,对方决定给曹仁贤3个月的时间,只要产品研制出来,并通过检测就会合作。临走,对方工程师还叮嘱着“这是横亘千里的国家级重点工程,产品可不能有半点闪失!”
充分的信任激励曹仁贤加快了研发的步伐。他与同事经过2个月的闭关研发,按要求完成了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产品在检测环节,凭借高质量和高性能通过了所有测试,对方技术人员也第一时间与曹仁贤签订了合同额为60万元的首张订单。这个产品,正是采用正弦波脉宽调制技术和16位微处理器、为南疆铁路信号供电系统开发的中国第一台太阳能控制器。
新产品的成功,并没有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曹仁贤只能抓住中国无电地区“光明工程”的市场,且因为竞争力不突出,只能做些牧区类离网发电系统类的小项目。公司创办的前5年,还是要以生产传统电源产品来维持生存,再以收入投入新能源产品的研发。逐渐地,他意识到,在当时的市场上,阳光能源的竞争力非常薄弱,新产品研发完全依赖新签订合同——这个循环一旦断裂,公司发展将无以为继。于是,在新世纪的起点上,曹仁贤决定阳光能源收窄业务,先后砍掉了UPS(不间断电源)和应急电源领域两块现金流业务,将资源集中到新能源电源产品上来,只做控制器和逆变器。
回忆当初,曹仁贤说:“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是战术,做什么不做什么是战略,这是非常痛苦的决策过程。我面临着先做减法、再做加法的问题。非常难,因为有的传统电源产品我们做得不错,比如应急电源,已经做到了行业前三。不过,基于对市场的判断,加上自己资源有限,我们砍掉了UPS、砍掉了应急电源。这些会减少几千万元的销售收入,但为了保持真正的竞争力,必须承受销售收入的下降。”
其时,光伏逆变器市场还是外企的江湖,阳光能源在国外巨头企业,如ABB、SMA、西门子、施耐德电气的垄断夹缝中苦苦求生存。“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几个产品上做技术突破,或许能有更好的机会。”2001年,阳光电源设计出了大功率器件驱动结构,通过在高海拔地区的多次试验,研制了50千瓦的三相离网逆变器并应用在国家“送电到乡”工程项目中,有的稳定运行至今。2003年,阳光能源还研制出中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伏逆变器,并在上海奉贤成功并网发电。
专注和坚持,或许可以为曹仁贤今日依然保持成功给出注解。
责任编辑:周大伟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