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之以恒以创新推动稀土产业绿色发展
2022年01月07日 9:25 9975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稀土 作者: 李宝乐
2021年,包头稀土产业预计实现产值380亿元,同比增长74%,产业增速为历年最快。稀土原材料就地转化率由50%提高到近80%,稀土功能材料及应用占比由37%提高到53%。经过不懈努力,包头稀土产业正在将习近平总书记“要转变‘挖土卖土’依靠资源发展传统模式”的殷殷嘱托转化为生动实践,更以创新发展模式蹚出了一条破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绿色发展之路,力争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
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发展绿色经济已是大势所趋。我国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对稀土及稀土功能材料的需求不断增长,稀土原料市场供需平衡的基本面也在发生变化。这在稀土资源趋紧的形势下,可以说是利好消息。
推动稀土产业绿色化发展,稀土企业、科研院所等是主要载体,对实现绿色发展意义重大。从供给侧看,稀土产业发展中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性矛盾,症结在企业、难点在创新、突破点在科技。当前,以稀土元素不平衡开发应用等在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依然突出,部分稀土企业对资源的回收利用率仍不算高,只有将先进的绿色工艺技术、管理理念注入稀土产业,建立低耗高产的制造体系,才能使之焕发新的活力。从需求侧看,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绿色安全等高品质产品的消费需求,同样离不开制造体系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大力推动工业绿色发展,才能补上供给能力不足的短板。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创新是改革的方法论,也是推动稀土产业绿色化发展的驱动器。
稀土产业绿色发展要以科技为先导,推动稀土产业高端化发展。如何在基础研究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如何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提出的要求,又是实现创新驱动亟待破解的问题。包钢集团把“稀土钢”作为主攻点,让“好钢”用在“刀刃”上,已实现工业生产五炉、九炉、十五炉连浇,钢中稀土分布均匀,稀土收率均在50%以上,在铸铁中加入稀土铁合金,抗拉强度可以提高40%以上、抗压能力提高80%以上。高端钢材产品受到国际市场青睐,包钢出口逆势增长。对稀土科技创新带来的“乘数效应”可见一斑。
推动稀土产业绿色发展,要产业联动,借助产业链和工业园区形成合力。应当看到,稀土产业绿色转型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处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巩固绿色发展成效,挖掘绿色增长空间,不能靠单打独斗,必须协同互助、共同推进。
纵向上看,包头聚集了北方稀土、宁波韵升、中国中车、大地熊、金力永磁等许多稀土产业相关上市公司。要进一步释放龙头企业的绿色转型效应,带动上下游企业加快绿色发展步伐,推动整个稀土产业链绿色协同发展。
横向上看,如今,包头市的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围绕研发、测试评价、情报分析、标准制定、中试实验、成果转化各个环节,不断健全稀土领域服务体系。全球最大的综合性稀土专业研发机构包头稀土研究院,拥有金属材料、湿法冶金、稀土功能材料、资源与环境4个专业研究所和国内最大的稀土新材料中试基地,共承担各类科技项目1900多项,取得各类科研成果850多项。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责任主体作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管理与服务并重,让服务绿色制造以园区为轴心向四周辐射。
为引导稀土产业绿色发展,要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助推稀土企业绿色转型驶入快车道。这就需要以问题导向来破解深层次难题。
随着包头市稀土产业“十四五”规划的出台,“2+2+N”产业发展思路已形成共识。包头市更需在老问题找新方法,新问题靠新思路,要作为、会作为,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在审批上做减法、服务上做加法,当好“保姆”和“店小二”,推行“专班+专员”的“双专”服务。总之,围绕难点、痛点、堵点实现“点点击破”,在配套制度如商事制度、金融开放制度等方面发力,从基础出发,再到配套支撑机制。力争到2025年,包头稀土产业产值年均增速30%以上,磁材产量占全国比重超过30%。
绿色发展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根本之策。而创新是一种理念、一种方法,也是一股子精气神。包头稀土产业要以更强政策聚力产业高水平创新,以更优环境赋能稀土高质量发展,以“稀”为“贵”,扛起新责任,展现新担当,加快绿色发展步伐,为稀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创新支撑与资源保障。
责任编辑:周大伟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