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红林:开创有色工业稳健可持续发展新局面
2022年03月09日 9:57 9109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铝资讯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2部门近日联合印发了《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若干政策》)。《若干政策》从财政税费、金融信贷、保供稳价、投资和外贸外资、用地用能和环境等五个方面出台18项政策举措,切合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彰显了政府部门着力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抓紧做好预调、微调和跨周期调节,确保全年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进一步巩固工业经济增长势头的信心和决心。有色金属工业要抓住政策机遇,用好政策举措,全力谋划行业稳健可持续发展,为工业经济稳增长作出行业新贡献。
有色金属工业仍然是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石
我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包括有色金属在内的传统原材料产业的发展壮大功不可没。当前,我国有色金属产量超过6000万吨,是名副其实的有色金属工业大国,铜、铝、铅、锌产量分别占到全球比重的40%、56%、41%、45%。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产品短缺、供不应求的历史,创造了大量就业,产出了经济总量,而且极大地满足了国内制造业发展的需求,为国家重大工程、国防科技工业、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保障。在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有色金属原材料仍然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底盘”。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体经济发展的工作总基调。随着“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陆续开工,“两新一重”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投资稳定恢复,将不断地创造新的个性化需求与高端需求,传统大宗需求即使逐渐步入消费平台期,也将保持相当长时期的相对稳定,而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将有力支撑铜、镍、钴、锂、铂族金属等成为蓬勃发展的“新兴矿产”,持续拉动对硅、铝等有色金属产品的需求,进而为有色金属工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注入新动能。由此来看,有色金属工业的总需求仍将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增长,有色金属工业仍然是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石。
《若干政策》抓住了有色金属工业稳增长的“牛鼻子”
当前,受经济全球化逆流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广泛影响,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风险凸显、不确定性明显增多。为此,市场预期和企业信心出现一定波动,保持行业平稳增长的紧迫感进一步增强。面对新形势、新问题,《若干政策》提出减税降费、加强信贷赋能、做好保供稳价、稳定投资和外贸基本盘、保障要素供给等几个方面支持举措,对稳定有色金属工业增长可以说是正当其时。
深化减税降费。《若干政策》在延续实施部分到期的减税降费政策的前提下,提出延长阶段性税费缓缴政策,出台力度更大的结构性措施和量化指标,将持续有效为行业企业减负,稳定市场主体预期,有利于加速缓解矿业权权益金等加重企业负担的瓶颈问题,激发资源勘探与合理开发利用的积极性,强化产业发展基础。再次明确“继续实施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充电设施奖补、车船税减免优惠政策”,有利于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新能源产业将继续带动铜、锂、镍、钴等有色金属产业稳步前行。
加强信贷赋能。有色金属工业投资金额大、生产环节长、占用资金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对金融信贷的依赖度高。近年来,国家着力化解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毋庸讳言,广大中小微企业与民营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有色金属产业规模体量基本上是国企民企的“半壁江山”,特别是在有色加工领域,中小民营企业占绝大多数,更加需要金融信贷的支持。《若干政策》聚焦痛点,强化金融政策供给,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金融资本向制造业倾斜,必将为行业企业注入资金活水,帮助企业度过难关,有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行。
做好保供稳价。对原材料行业来讲,供应是发展的基础,价格是生存的保障。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稳定充足的供给,平稳合适的价格,才有利于产业链的行稳致远。在前期出台的系列政策措施基础上,《若干政策》继续强调重要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保供稳价重要性,明确要进一步强化大宗商品期现货市场监管,加强大宗商品价格监测预警,在开发国内铜等矿产资源、提升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提出了鼓励措施,为行业破解资源瓶颈、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提供了政策保障。
坚持绿色发展。《若干政策》提出,“坚持绿色发展,整合差别电价、阶梯电价、惩罚性电价等差别化电价政策,建立统一的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制度”,这是国家进一步完善绿色价格机制、充分发挥电价引导作用的具体落实。电解铝行业自2004年起执行差别电价政策,自2013年起执行阶梯电价政策,从执行效果看,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化解产业过剩产能、推动技术装备进步、提高综合能效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平均吨铝铝锭综合交流电耗从2004年的14795千瓦时降至2021年的13511千瓦时,目前已处于全球先进水平。近期,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并提高了电解铝行业电价政策和能耗指标,将成为持续推动我国电解铝行业调整能源结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前实现碳达峰的积极举措。
稳定投资和外贸基本盘。稳投资是稳增长的关键一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有色金属工业投资历经了数年的连续下降,显得后劲不足,直到2021年,有色行业投资才呈现正增长。《若干政策》注重盘活存量与优化增量并举,提出“组织实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启动实施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等重点领域企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工程,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系列部署,推动形成更多有效投资;同时,加快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这将为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一方面,传统有色金属产业需要通过不断的技术改造,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水平,强化节能减排,努力实现碳达峰。另一方面,众多与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有色金属品种正处在快速发展的上升通道,更加需要投资的政策性引导,形成新的增长极。在稳外贸方面,《若干政策》强调要“进一步畅通国际运输,鼓励外贸企业与航运企业签订长期协议,引导企业通过中欧班列扩大向西出口”,这将有利于有色金属畅通国际大循环,提高境外资源合作开发利用水平,维护境外资源安全与供应稳定。
保障要素供给。自去年二季度起,各地区能耗双控与缺煤缺电问题频繁出现,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和行业的平稳运行。《若干政策》指出,要“避免因能耗指标完成进度问题限制企业正常用能;落实好国家重大项目能耗单列政策;完善重污染天气应对分级分区管理等方面要更加精准施策”。这就进一步体现了精准施策的政策弹性,避免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一刀切”,有效保障了行业企业生产运营,稳定了市场预期。同时,落实好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保障重大项目土地供应,有利于铜、锂等“新能源矿产”项目的落地实施。
总之,《若干政策》的出台切合行业实际,可有效缓解行业稳健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困难,为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推进高质量发展营造了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举全行业之力,为工业经济稳增长作出有色行业新贡献
有色金属工业作为制造业的重要基础产业之一,必须抓住政策机遇,用好政策红利,坚守战略定力,在稳字当头和稳中求进中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完善补齐短板,尽快实现提档升级,不断筑牢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工业经济稳增长作出行业新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是把提高资源安全保障能力放在突出位置。一方面,要合理开发国内有色金属资源,强化国内矿产资源“压舱石”作用和基础保障能力。要通过政策性引导,强化资源勘探,夯实资源基础,实施有序开发。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发“城市矿山”资源,通过再生铝、铜、锂、镍、钴、钨、钼等回收基地和产业聚集区建设,推进再生金属回收、拆解、加工、分类、配送一体化发展;同时,推进铜、铝等短缺资源和镍、钴、锂等“新兴矿产”的国际合作,优化境外投资结构和布局,增强矿产资源全球经略能力。
二是不断提升供给高端化水平。要利用好政策红利,围绕提高产品质量,推进产品标准和品牌建设,加强行业在双碳、新材料、高新技术等方面项目投资建设的同时,加快传统产业技术装备改造升级。在做强做优做大一批具有全球综合竞争力的骨干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围绕先进基础工艺、核心基础零部件等着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同时,通过强化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加强创新平台载体支撑,健全产业的创新体系,更好地发挥有色金属在国家重大工程、国防科技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
三是大幅提升产业绿色化水平。要坚决贯彻执行国家“双碳”行动方案,争取有色金属产业在2025年前后基本实现碳达峰,2030年前全面实现碳达峰。要强化研究推动电解铝、铜冶炼、铅锌冶炼等重点行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努力节能降耗。要围绕尾矿、废石、赤泥、冶炼渣等,加速建设一批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全面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四是强化项目储备。行业企业要强化项目储备,加强科学论证,在符合政策要求前提下,加快推进一批带动作用强、落地见效快的项目建设与项目技术改造。要瞄准关键环节促进融合发展与产业聚集发展。既不能一哄而上,也不打无准备之仗。
五是扎实做好保供稳价。协会将切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的工作要求,密切跟踪行业运行形势,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研提建议,向企业警示风险,宣贯政策文件精神。行业企业要自觉践行《中国有色金属行业自律公约》,强化行业自律,稳定市场预期,维护市场价格秩序,防范有色金属产品价格恶意炒作和非理性大幅上涨,通过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有机融合,全力保障国内大循环的平稳健康运行。
责任编辑:王慧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