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中国经济半年报:下半年承压中企稳, 宏观政策需加快协调落地
2022年07月19日 13:53 11384次浏览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 分类: 现货
7月15日, 2022年中国经济半年报出炉。上半年GDP同比增长2.5%,二季度GDP同比增长0.4%。
在同日举行的中新社“国是论坛:2022年中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多位专家从外贸、房地产、外汇、物价等维度深入分析中国经济的运行情况,并对下半年稳经济、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提出建议。
外贸:韧性出口保障下半年稳增长
海关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外贸在去年高基数的基础上取得9.4%的增长,其中6月当月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均创月度新高。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指出,无论是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上半年外贸增长超过预期,且外贸数据具体的内部结构也呈现出新的亮点。
一是以自主品牌为主的一般贸易比重不断上升,外贸结构持续优化,附加值不断提升。二是“一带一路”的外贸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外贸增速,未来市场增长的空间和潜力巨大。三是民营企业成为中国出口占领国际市场和获得宝贵的外汇的重要力量。四是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高速增长,在疫情环境下规避了很多贸易不便利的条件,有效助力稳外贸。
日前,世贸组织将全球贸易增速预期从4.8%下调到3%左右。张建平表示,接下来的挑战和压力在于全球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全球部分主要经济体的衰退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冲击全球市场,对需求产生收缩性影响。
对于整体外贸走势,张建平判断,中国上半年的货物贸易实现了既定的稳外贸目标,面对国际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时,中国良好的储备体系和市场调控保障了低通胀水平。而且,中国的上半年的外贸盈余比较高,既有利于稳定外汇储备,又能让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市场更有信心,对下半年稳外贸奠定了坚实基础。
“尽管现在外贸势头还比较好,但也要提醒外贸企业要密切跟踪市场变化,商协会组织也要积极分享信息、加强服务、对接服务,也鼓励外贸企业现在要用好自贸试验区。”张建平说。
外汇:汇率灵活性增加有助释放压力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表示,在美联储紧缩、地缘政治冲突风险外溢及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等超预期因素的冲击下,人民币汇率出现宽幅震荡行情,外资连续减持人民币金融资产。但迄今为止,中国外汇市场初步经受了考验,彰显了韧性。但由于内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人民币汇率将继续保持双向波动走势。
上半年,利差收敛甚至倒挂叠加其他因素的影响,触发了外资连续减持人民币债券资产。管涛指出,外资减持不影响国际收支和外汇收支基本平衡,外资减持也不影响全球人民币外汇储备份额再创新高。
他提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公布的今年一季度末全球外汇储备资产分布情况显示,全球人民币外汇储备份额达2.88%,环比上升0.09个百分点,虽然外资在减持人民币资产,但减持规模非常小,环比减持规模下降,全球人民币外汇储备份额增加,这没有影响人民币在国际上的接受度和认可度。
管涛认为,中国不怕外资流出。很多贸易逆差的国家,如果外资流出可能会导致货币危机、债务危机出现,但中国没有这个问题。此次外资持仓回撤也测试了中国金融韧性,有助于增强中国稳慎推进金融开放的决心,也有助于提振外国投资者对中国金融开放的信心。只要中国继续实施负责任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持推动金融市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建设,推动制度型金融开放,人民币金融资产在全球仍会具有重要的配置价值。
投资:宏观政策需保持连续稳定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上半年投资稳增长力度明显加大。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71430亿元,同比增长6.1%。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原副院长白景明表示,投资增速超过GDP增速,说明在经济受到冲击影响比较大,消费增长相对慢的时候,投资增长起到了补位和拉动作用。同时,居民收入增长率也比GDP增速高出0.5个百分点,说明内生增长的基本特征并没有变。
白景明认为,上半年经济的稳定表现得益于政府在投资、消费等方面宏观政策的超前布局,一方面政府投资对于整个投资的支撑相当大,另一方面居民收入增长也与财政的补贴性转移性支出相关,政府消费支出占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超30%。此外政府的就业补助、救助等各方面支出越来越大,对稳就业、稳经济起到重要作用。
白景明表示,上半年3.6万亿新增专项债已经全部发放,但真正转为实物工作量会在下半年才有所体现。而且下半年也不排除宏观政策继续加码的可能。因此,下半年经济还会稳步增长,内需还有释放潜力。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给市场更加积极的预期。
房地产:一二线城市下半年有望率先回暖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分析,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的下行,具体原因是包括国际冲突等形势、国内疫情等外部市场的冲击加上本身市场风险的释放,再叠加上一轮没有完全释放完的政策冲击效应,结合市场本身一些企业的爆雷,强化了转弱的预期,使得整个市场进入收缩性的循环。
“中国上半年的房地产市场下行超出预期,但仍然表现出一定的韧性。下半年需要市场外部果断加大力度,才能够实现房地产市场的回稳。”倪鹏飞指出,多项楼市核心数据在1-4月份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但在 5、6月份降幅有所收窄或者是止跌。从预期上看,上半年虽然预期转弱并且强化,但没有出现恐慌和市场上抛售的情况。
对于下半年房地产市场的走势,倪鹏飞的观点是:有望恢复,但存在着反复性和不确定性,时间层面,如果没有外部意外的冲击等情况的话,三季度开始恢复,四季度一些指标可以转正,空间层面,一、二线城市有望率先回暖,三、四线城市可能要继续承压。
倪鹏飞表示,除了现在已经出台释放需求潜力的住房政策、户籍政策、金融财政税收以及旨在减缓下行的一些行政性措施之外,还要在以下四点发力:
第一,保证下半年经济可持续恢复和增长,千方百计保持复工复产,需要宏观经济和外部环境保持稳定。
第二,采取有力措施,化解房地产风险。建议暂缓执行贷款集中度“三道红线”,加大开发并购贷款的力度,支持国内债务的延期。考虑建立纾困基金,对一些困难的企业实施有附加条件的金融救助。
第三,调整调控政策,发挥一、二线城市的风向标作用。过去房地产调控的一些行政指标,比如房价涨跌幅等区间应适当放宽,这样一、二线城市可以率先回暖,带动整个楼市预期改善。
第四,实施新市民的住房安居工程,并与化解房地产库存结合起来。一方面新市民需要可以负担得起的住房,另一方面开发企业有意愿降价出售积压库存。
物价:中国没有出现全面通胀的基础 消费正在梯度加速恢复
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7%;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涨幅今年以来连续6个月回落。此外,上游和下游价格变化的剪刀差在6月份缩小到4个百分点以内,说明上下游价格运行的协调性也在逐步增强。
“在当前全球高通胀背景下,中国是有持续稳住物价的底气和能力的。”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研究室主任郭丽岩表示,中国物价能够保持温和增长,是宏观经济治理难得的绩效。
中国物价为什么稳得住?郭丽岩分析,在对基础能源的保供稳价以及对粮油肉蛋奶菜蔬果重点保障层面,中国已经积累了一整套的机制化操作,在产供储销全链条应对突发事件冲击的预案和应急处置方面比较完善,今年下半年也能够继续稳住价格。
“即使在全球通胀高企背景下,目前来看展望全年,中国没有出现全面通胀的基础”,郭丽岩分析,首先中国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的强刺激,为稳物价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撑。
其次,中国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应对冲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国内供求匹配总体关系相对稳定,并没有出现类似国际市场供求错配的情况,成为稳物价的前提。
对接下来的消费形势,郭丽岩分析,目前中国的消费处在梯度加快恢复进程当中,如食品基本生活类消费品一直相对稳定,汽车和家电等大宗消费品的消费也在5、6月份得到恢复。同时,从中央到地方也在连续出台提振消费的政策举措,今年下半年接触式消费也会呈现一个稳步恢复的状态。
下半年对策:复工、开工、精准促消费
对于上半年的经济形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分析,从二季度的进出口增速、PMI以及工业增加值等数据能看到,5月份经济数据主要指标开始企稳,6月份主要指标开始进入到扩张的区间,二季度经济呈恢复性表现。
下半年进入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后半程,还将面临哪些难点?张燕生认为,经济恢复性增长的第一个难点在于稳定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二季度至今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上海、北京等一二线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尚未企稳。第二难点在服务业恢复,上半年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摆脱困境。此外,房地产、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恢复也有相当的难度。
张燕生表示,下半年经济增长同样还面临着诸多外部风险。下半年的通胀和反通胀的力度影响会比较大,进而全球陷入经济衰退也将成为风险。除此之外,斯里兰卡经济危机、全球粮食和能源危机、地缘冲突等也将持续带来不确定性风险。
面对难点,下半年的政策着力点在哪?张燕生总结为复工、开工、精准施策三点。
一是推进复工复产,“从自身经济和生活恢复的角度来讲,复工是下半年最重要的。”对于个体工商户和中小微企业要继续着力执行六个方面33项措施,并作适当措施补充。
二是要全面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开工;
三是要着力精准出台直接稳消费的措施。让居民将稳消费的钱花出去,直接产生需求,带动市场主体、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恢复。
责任编辑:叶倩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