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绿色和智能进行到底 2022年华南铝加工转型升级研讨会召开
2022年08月18日 9:55 7877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铝资讯 作者: 李开颜
8月10日,由北京安泰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主办,中国铝业集团高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励展博览集团特邀协办的2022年华南铝加工转型升级研讨会在佛山召开,政、学、商各界专家聚焦绿色低碳、扩大铝应用、智能制造、华南地区铝行业发展等热点话题,围绕我国铝加工行业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机遇进行研讨交流,为我国铝加工行业转型升级和构建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的发展新格局建言献策。
以智能化和绿色化为导向
推动铝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理事长范顺科在致辞中指出,2021年,在国内和出口市场的双重拉动下,铝材产量稳步增长、行业效益显著回升、自主创新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显现出细分市场分化、深加工延伸持续、专业化发展凸显、再生和加工融合的新趋势,中国铝加工材生产已经全面进入与世界并行和领跑阶段。面对国内外发展新形势,中国铝加工产业需主动适应国内消费结构变化,谨慎投资,稳中求进;坚定不移推进铝材和铝制品高水平出口,主动“走出去”;坚持转型升级不动摇,奋力打造自主创新策源地;以智能化和绿色化为导向,推动中国铝加工产业沿着高质量发展之路赓续前行。
华南地区经济发达、消费集中,是我国建筑型材市场的发源地和聚集地。特别是广东佛山地区,不仅产量占据国内“半壁江山”,而且大型企业云集、技术装备先进、配套产业完备、竞争优势突出,为中国建筑铝型材率先其他铝型材品种进入世界领先行列作出了重要贡献。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疫情影响严峻、地缘冲突爆发,给全球经济带来更多的风险和挑战。作为基础原材料产业,中国铝工业的发展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消费增长动能不足、建筑等传统领域需求持续遇冷。中国铝加工产业,特别是以建筑型材为主导的华南铝加工产业,亟待转型升级,寻找发展新动能。希望本次会议为华南地区铝加工产业转型发展带来更多新思考,真诚期待华南铝加工产业再次腾飞,为新阶段中国铝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成功样板。
中铝萨帕特种铝材(重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总经理王力华在致辞中指出,2022年,国际环境复杂多变,铝价大幅下降,铝材销量和价格压力持续加大,出口利润收窄、增速放缓。铝加工企业,特别是挤压材企业,面临开工率难以上行的压力。在这样的形势和“双碳”大背景下,铝加工行业迫切需要向绿色创新和高质量发展转型。一是要加快原创技术创新。未来,要着眼于原创技术创新,着力于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战略创新力量,利用政、产、学、研、用科技创新体系,聚集先进材料、新兴技术的关键点,加强高性能轻合金材料等的理论研究,努力实现更多的原创性技术突破。二是要加快铝材在轻量化领域的应用推广。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带动了新能源行业井喷式发展,而铝加工行业与新能源行业、节能减排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天然的优势,新能源材料轻量化发展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三是要加快循环经济布局,助力碳达峰、碳中和。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电解铝4500万吨产能天花板的提出,再生铝行业将逐渐迎来爆发式增长。要积极谋划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再生铝产业布局,积极开展废料分选、处理、保级利用技术创新和应用,打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低碳绿色循环发展模式。
铝消费市场风云变幻
铝加工产业必须图变
铝加工产业上承铝冶炼,下承铝应用。铝应用端的消费结构变化和出口情况对铝加工产业具有重要影响。
在报告环节,北京安泰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资深专家王伟东对华南地区铝加工产业转型之路的思考作了阐述。他表示,华南地区铝加工产业占有重要地位,规模庞大,产能和产量领先,产业链较完整,特别是铝挤压型材产业发达,相关企业逾270家,产能达790万吨,占国内产能近1/4。目前,内需方面,国内房地产、基建等传统消费市场需求正在出现下滑,新能源等新兴消费市场需求正在提升;国际贸易方面,出口遭遇平台期,增量有限。因此,以建筑铝型材为主导的华南地区铝加工企业必须转型升级。他建议,第一,要基于华南地区市场大、铝加工产业配套体系完善的优势,加强与终端企业的深度交流,在材料应用领域形成共识。第二,要由被动变主动,由材料提供者转型为解决方案供应商,引领市场需求。第三,一方面要实现高端制造绿色化,降本增效;另一方面要实现绿色生产高端化,加强精深加工,研发汽车板、航空板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均衡发展。第四,加大熔铸系统的技术改造,提升废铝回收利用率。
北京安泰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分析师张琪在2022年中国铝材和铝制品出口形势分析中,对未来铝材出口作出更深入的思考。她表示,出口市场是促进我国铝加工产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今年上半年,我国铝材出口量创历史新高,但是综合考虑国外经济和供应情况,预计下半年铝材出口压力仍然很大。
铝材轻量化优势凸显
相关产业待加速开拓
在节能降碳政策的驱动下,让汽车轻起来成为新能源汽车的迫切需求。北京安泰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分析师袁嫄、中铝材料应用研究院轻量化材料所所长刘贞山分别就新能源动力电池铝箔和轻量化汽车用铝消费作报告。
袁嫄对新能源动力锂电池铝箔需求前景进行了分析。她表示,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350万辆,同比增长160%,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继续保持强劲势头,上半年产销突破260万辆,同比增长120%,产销规模创新高。在政策扶持和需求驱动下,新能源汽车呈现高景气度,也带动了动力锂电池铝箔产业加速发展。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球动力电池汽车装车量排名前20的企业中,有15家为中国企业;在实现100%增长的12家企业中,有11家为中国企业,且中国电池市场红利基本在国内消纳。今年上半年,中国动力电池汽车装车量排名前15的企业中,只有1家为外资企业,中国动力电池产量达206GWh,几乎与去年全年持平。
我国自2009年开始研发动力电池铝箔产品,到2013年实现批量化生产,并逐步打破了日韩的垄断。经过行业十几年的沉淀和新能源需求的推动,动力电池铝箔已成为我国近两年来发展最快的铝箔产品。2021年,动力电池铝箔产量较上年增长了114个百分点,高于其他铝箔产品,预计在未来也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在下游强劲需求的拉动下,动力电池铝箔的加工费也持续上升,2021年产品毛利率达到30%,高于传统铝箔产品。
目前,我国参与动力电池铝箔生产的企业有10家左右,在生产工艺、技术人才、产品规划、市场开发方面具有成熟经验,产业链布局完整,基本可以实现坯料自给。动力电池铝箔产能主要围绕电池厂进行布局,以华南、华东等新能源汽车产销旺盛的地区为主。西南、西北等清洁能源富集地区也开始承接电池厂产能建设,动力电池铝箔产能也随之开始布局,已经形成百万吨级的产能规划。企业在布局动力电池铝箔的同时,也开始注重产业链的配套和延伸,向上游配套坯料,保证原料供应;向下游延伸涂碳铝箔,提高附加值。短期内动力锂电池铝箔供应仍然偏紧。一方面,企业必须密切关注需求端产业发展情况,不宜过度投资;另一方面,新进企业需要关注生产端技术门槛等要求,不易盲目追随。
刘贞山分享了汽车轻量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他表示,近年来,受燃油汽车轻量化需求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的带动,铝合金作为一种高性能轻质材料,出现了消费新增长点。铝加工企业克服了技术、结构设计等挑战,紧抓市场机遇,例如,中铝储备了包括先进材料研发、轻量化结构设计、成型技术、连接技术、表面处理技术在内的材料开发与应用全领域技术,能够为汽车企业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当前,汽车轻量化用铝在攻克核心应用技术、布局完整产业链、提升废材回收率等方面仍努力,需要行业同仁主动作为,共同努力。
“双碳”目标定基调
坚持绿色高效不动摇
铝产业是碳排放的重点领域,2020年中国铝行业全产业链碳排放约5.78亿吨,占有色金属行业总排放的80%以上,约占全国总排放的5%。“双碳”目标下,节能降碳成为铝加工行业的重要课题。北京安泰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经理杨富强,北京安泰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副总工程师熊慧分别就“双碳”背景下我国废铝回收利用新方向和基于铝加工材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的降碳思考作了分享。
杨富强指出,“双碳”目标将加速我国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和废旧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绿色产品工业设计、降本增效内在需求将推动终端制造行业成为废铝资源的供应者和再生铝产品的消费者。废铝快速回收期临近,建筑结构、交通运输领域废铝供应量稳步增长,亟需加强废铝分级分类回收利用,构建新型上下游产业合作模式,关注细分领域和新废料,促进废铝闭环回收体系建设,提升我国废铝保级回收利用水平,实现“城市矿山”资源价值利用最大化。
熊慧指出,虽然铝加工阶段碳排放不高,但铝加工材承载着原料的碳排放,从铝的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衡量,原料较高的碳排放导致中国铝材的碳足迹偏高。初步测算,中国铝材碳足迹约比全球平均水平高30%,其中95%来自原料相关的碳排放。降低铝材碳足迹,不仅是我国铝行业整体降碳的重要环节,也是满足终端领域低碳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除了在生产环节降低能耗、使用清洁能源,更重要的是使用低碳足迹的原料,如水电铝和加大废铝的保级利用,同时,铝行业要主动作为,积极宣传铝为应用领域带来的减排效益。当前,碳足迹核算、低碳产品评价体系等相关标准都在制订和完善当中,铝加工企业应未雨绸缪,重视产品碳足迹的评价工作,迈出降碳的坚实步伐。
责任编辑:王慧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