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祖国的明天更美好——访中国恩菲地质专家姚振义
2023年12月29日 16:28 22704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铜资讯 作者: 李幼玲
在中国有色工程有限公司暨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有色院或中国恩菲)成立70周年之际,笔者走访了为中国恩菲作出贡献的老一辈地质专家姚振义。92岁的姚振义,完全不见老态龙钟,反而精神矍铄、声音洪亮、温文尔雅。在笔者走访的过程中,他娓娓讲述着过往。
不忘初心 结缘地质
说起与地质专业结缘的故事,姚振义打开了话匣子。1931年,姚振义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的农村,其父亲只上过2年私塾、母亲没有读过书,可是,他是一个特别喜欢读书的孩子。“只要有书读,有了学问,就会受到别人尊敬。”家人知道他爱读书,千方百计地供他到城里读中学。
1948年11月1日,辽沈战役结束后,解放军进了沈阳城。11月份的沈阳天寒地冻、寒风刺骨,17岁的姚振义在沈阳城里见到了解放军。解放军军容严整、纪律严明,战士们背着背包坐在路边,既不入民宅,也不打扰人民群众。解放军爱护群众的优良作风和品德,深深地烙印在姚振义年少的心中。自那时起,姚振义便坚定了爱党之情、报国之志。
于是,姚振义怀着科学救国的宏伟志向,考取了安东科学院。1949年8月份,安东科学院停办,他考上了刚刚成立的东北工学院。选择专业的时候,他发现,大家普遍愿意报医学、化工和土木等专业,报采矿专业的人少之又少,报地质勘探专业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在很多同学的眼里,学地质专业是个苦差事,将来需要到野外勘探找矿,风吹日晒,挨饿受冻。在这种情景下,学校邀请了一些老教授向同学们讲解地质工作的重要性。姚振义听后反复思量,“既然国家建设需要各种矿产原材料和产品,那就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艰苦的环境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国家找矿去!”就这样,作为共青团员的姚振义,填报了地质矿山勘探专业。
为了能够全身心投入地质勘探事业,在校期间,姚振义努力学习地质理论知识,并深深地爱上了地质专业。他对笔者说:“城市里没有矿,作为地质工作者,找矿就要去野外和大山深处,就得翻山越岭,辛苦不言而喻。但是,地质工作在我心中也很浪漫,翻越祖国的大好河山,如果能为国家找到矿,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那点苦不算什么。”
大学三年级那一年,学校组织老师带领数十名学生前往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一带进行了数月的野外实习。那些日子里,他们每天早上头顶星星出发,饭盒里装上俩馒头,身上斜跨一壶水,这身野外实习的“行头”就算配齐了。其间,艰苦的野外实习需要翻过高山、越过沟壑,姚振义却乐在其中。他像海绵吸水一样,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午间,他们迎着火辣辣的太阳,饿了坐在地上一边吃饭,一边还要向老师请教山体结构等不懂的知识。山高路远,姚振义和同学们不辞辛苦,细心观察、用心学习,时刻准备着用所学所知为国家找到丰富的矿产地。
施展抱负 报效祖国
1953年,国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姚振义和他的几十个同学在毕业前被派往鞍山钢铁公司所属大孤山铁矿,帮助整理国外设计所需的地质资料。1954年春天,姚振义和同学们离开学校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
姚振义清楚地记得,1953年底分配工作时,在名单上看到自己被分配到有色院工作时,他并不知道这个单位是干什么的,只是觉得这里和自己的找矿初心有些不符,内心有些失望,但是又觉得能到首都北京工作也很幸福。姚振义告诫自己,到有色院工作是国家需要,不论去哪里都要服从组织安排。
离开学校,离开东北,姚振义做好了走进社会施展抱负、报效祖国的准备。
实际上,那时候的有色院也刚从沈阳迁至北京,正处于建设初期。姚振义与2位同学坐火车于凌晨到达北京市前门火车站。几个年轻人一路打听,找到了当时地处偏僻、位于复兴门外的皇亭子。来到有色院北门时,呈现在姚振义眼前的是简陋木板搭建的传达室,围在铁丝网栅栏内的一东一西2座红砖楼,还有锅炉房、食堂等。姚振义等3人办理完报到手续后,被分配到采矿科工作。
在北京的日子没过多久,领导给姚振义分配了工作任务。当时,苏联专家组要到云南省东川铜矿调研,组里有一位地质专家,要求有色院派人配合。这份工作,对于23岁的姚振义来说非常适合:一是他在大学有俄语基础,与苏联专家沟通方便;二是领导希望他向苏联地质专家多学习、多请教,为日后独立开展工作积累更多的经验。
就这样,姚振义和同事们坐上火车先到广东省广州市,再飞往云南省昆明市。工作期间,他对名为斯切尔金的苏联地质专家印象深刻。“苏联专家50多岁,脾气很大,对我国的地质专家说话一点儿都不客气。”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的姚振义很不服气,对苏联专家的态度很不满意,却只能将不满憋在肚子里。“我们自己的矿山让外人来设计,总有一天会由我们自己来设计!”
完成此次工作后,姚振义深有感触:“国家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必须培养和建立自己的专家队伍,发挥人才优势,助力国家兴盛。”
工作中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姚振义,努力学习,小有成绩,于1955年获得有色院先进工作者称号。
相信科学 不随波逐流
20世纪80年代初,在广东省茂名市,一家煤炭工业部所属、以油页岩为原料提炼石油的企业在油页岩中发现品位高达21ppm的铂金(每吨油页岩含铂金21克)。这则消息在当时国家紧缺铂金资源的情况下十分重要。煤炭工业部得到消息后,立即转告冶金部,冶金部迅速指示有色院派人到现场核实情况。
接到任务时,姚振义有些疑惑,因为从地质理论和生产实践来说,油页岩不会产生铂金,铂金主要蕴藏于基性-超基性岩,比如金川的镍矿、西藏的铬铁矿。“油页岩含有铂金既没听说过,理论上也不可能。”他分析道。
为了查明真相,有色院派出调查小组。姚振义和另外1名同事作为调查组的地质成员,前往这家企业一探究竟。他们各司其职,通过多次取样、化验、分析,并没有发现油页岩中的铂金。消息逐级上报后,冶金部又指示云南昆明贵金属研究所调派地质专家和化验专家与有色院调查小组成员开展了联合攻关。
队伍壮大后,专家组从成矿的地质背景着手调查,发现该油页岩矿区周边的岩体都是酸性岩,也就是说没有成矿的可能。时间一天一天过去,取样化验结果也确实没有新的突破。最终,专家组认定油页岩中没有铂金。经过复盘分析,他们认为问题出在外部干扰上。姚振义说:“可能有铂金碎屑掉入最初的样品中,导致铂金品位变高。”
这件事对姚振义触动很大,在他眼里,没有什么比科学研究成果更宝贵。他表示,作为设计院的地质人员,第一,必须要有最基本的理论基础;第二,必须要有坚持真理、不信邪的勇气。“不能众说纷纭、人云亦云,而是要相信科学、实事求是,在国家急需资源的情况下更不能随波逐流、违背科学。”他说。
砥砺前行 为地质行业奉献一生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市及附近发现了新类型铝土矿床,并将其命名为堆积型铝土矿床。这是地质找矿工作的突破性发现,勘探队立即对平果市境内的那豆矿床开展详细勘探。
这一重要发现和勘探结果引起了上级领导机关的高度重视,有色院首先派出了由地质、采矿、选矿人员组成的设计调研组赴现场调查情况,姚振义就在这支队伍中。经过反复踏勘、细致调研,小组最终确认了矿床矿石质量良好、资源可靠、开采条件优秀。回忆起这段经历,姚振义难掩激动地说:“这次地质勘探工作的重大发现,为国家铝工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经过详细勘探,那豆矿区日后也成为了平果铝厂的原料基地。”
除现场踏勘工作外,在文章著述上,姚振义的造诣也很深。他在资源最大化利用方面理念超前,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写过一些地质勘探和矿山有机结合的文章,针对铜陵铜矿、白银厂铜矿等矿山的接续问题,阐明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实施一边探矿一边采矿的开源节流理念。当时,一些矿山为了追求利润,采富弃贫,资源没有得到最大化利用。姚振义认为,可以通过开源节流,提高开采技术水平,以及在矿区周围实施深部找矿,从而延长矿山寿命。这些想法如今也一一得到印证。
凭着良好的技术、先进的理念、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成绩,1980年底,姚振义获得国务院科技干部局工程师荣誉证书;1981年,获得高级工程师荣誉证书;1987年,提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世纪80年代,受聘为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地质勘探报告评论员;1991年,光荣离休……一路走来,无论走到哪里,姚振义都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用老一辈地质人的品质和精神为矿山设计出谋划策。他不求名利,不负重托,大事面前不惊慌失措,坚持追求真理,向着科学发展的道路努力前行。
而今,92岁的姚振义仍然充满正能量、满怀感激,他说:“几十年来,我一直跟党走、听党话,服从分配,到现在已经92岁了,爱党爱国,为国家开发矿业是我一生的追求。如果说我工作有点成绩的话,也绝对离不开党的培养教育和老同事们的帮助支持。我很想念这些与我共同奋斗了几十年的老同事。”对于当代青年恩菲人,姚振义寄语道:“年轻人,一定要勤奋学习,掌握真本领;要推陈出新,研究领先技术;要融会贯通,做到游刃有余。”
为了庆祝有色院建院70周年,姚振义赋诗一首:“七十古稀今不稀,规划设计皆称奇,中外业务无难事,技术先进数第一。”这首诗也正是姚振义一生的写照。他用知识与实践,成就了中国恩菲创新发展70年的非凡业绩;用一生执着,谱写了新中国有色金属行业的发展华章。
责任编辑:付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