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红林:把握大趋势 聚焦新要求 实现新发展

2024年10月09日 9:12 305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把握大趋势 聚焦新要求 实现新发展
——摘自在第三届五矿产业金融论坛及闭门会上的讲话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
葛红林

 

当今,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有色矿业及金属的作用和地位不断凸显,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一、我国有色矿业新质生产力的新发展
近年来,我国有色矿业积极开展新质生产力实践,并取得了显著进展。
(一)数字化转型。我国有色矿业企业积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数字矿山、智能工厂建设,智能化赋能取得实效,不仅大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和安全风险。同时数字化转型为高寒、高海拔地区的矿山开发提供了解决方案,有效提升金属资源保障能力。
比如,中国铜业有限公司大力推进数字化建设,特别是普朗铜矿,实现了基于5G的智能无人化系统和无人化作业,成为全国首个实现5G工业应用的有色金属地下矿山。
又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凡口铅锌矿先后完成了智能工艺装备、智能加油系统、无人驾驶系统等矿山生产过程升级,实现了从点的突破到系统能力的全面提升。该矿山目前正在以万兆光环网+5G+WiFi6+UWB多元融合网络为基础,建设基于数字采矿与生产执行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努力打造全国非煤地下矿山行业数字化标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再如,紫金的驱龙铜矿、中国黄金的甲玛铜矿、西部矿业的玉龙铜矿,海拔都在4500米以上。其中驱龙铜矿2023年建成,目前采矿日处理量达到15万吨,年产铜金属17万吨。二期建成后将实现日处理量35万吨,金属产量达到30万吨以上。
此外,正在建设中的新疆火烧云铅锌矿、西藏的金龙铜矿平均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其生产流程将依靠数据要素的参与,实现生产流程数字化、自动化、少人化,通过智能制造确保生产安全平稳。
(二)绿色矿山建设。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大提升了矿业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度减少了矿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截至2023年,全国建成绿色矿山达4000余家,占全国非油气持证矿山的10%。从规模看大中型综合占比超过70%。从行业看,有色金属行业绿色矿山约为314家,约占全国绿色矿山的7.8%,占有色金属持证矿山的14%,高于矿山行业平均水平,其中国家级有色金属绿色矿山124座、省级有色金属绿色矿山134座,地市级有色金属绿色矿山56座,不仅总体层级高,且大型矿山基本做到全覆盖。
这些绿色矿山的建设,不仅提高了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还促进了矿山环境的修复和改善,为实现矿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以紫金集团为例,仅2023年该集团先后投入环保资金投入达13.7亿元,恢复植被面积约622万平方米,植树木约386万株。
(三)清洁生产技术。重有色金属冶炼工艺取得了重大进展。一是基本解决了锌湿法冶炼工艺浸出渣无害化处置的世界性难题。通过自主自立科技创新,开发的富氧侧吹法和闪速熔炼法搭配处理锌浸出渣技术。比如,南方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30万t/a氧压浸出项目采用世界规模最大的198m2沸腾炉和目前全球最大的30万t/a氧压浸出冶炼系统,配套侧吹+烟化炉工艺建成70万t/a规模的锌冶炼渣处理线,代表了当前世界锌冶炼技术的最高水平。
二是铜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综合利用水平得到不断提升。选矿环节钼的回收量已经占到国内钼矿总供应量的20%;除了硫酸以外,冶炼环节综合回收金、银、铂、钯、硒、碲、砷、铼等众多稀贵和稀散金属;已构建了冶炼渣选铜—尾渣选铁—余渣生产建材的梯级利用模式,实现了冶炼渣全部资源化。
三是消纳新能源,实现绿色发展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主题。截至2023年,中国绿电解铝的建成产能已占到全国总产能比例已达到24.4%,这个比例还在不断上升,有望提前完成《电解铝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中“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达到25%以上”的要求。
(四)科技创新驱动。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关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通过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与应用,实现战略性矿产资源增储上产。比如,在找矿突破方面,四川省第三地质大队采用“遥感、构造研究、地电化学测量和地球物理(AMT)”多元信息综合找矿技术,成功探获川西木绒超大型伟晶岩型锂矿床,累计提交Li2O当量100万吨,为我国乃至亚洲单体规模最大,矿石品位为世界第二的锂矿体。为打造“川西国家级锂资源基地”提供了资源保障。另外西藏朱诺矿集区累计查明铜资源量350万吨,资源潜力达到1000万吨,随着下一步的开发利用,朱诺有望成为继“玉龙”“巨龙”“金龙”之后的第4条千万吨级铜矿。
又如,在采矿技术方面,充填采矿技术在有色金属矿山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不仅可以有效避免或减少因采矿造成的地表设施破坏,同时可以更充分地回采矿体,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另外在现代化信息技术支撑下,工业机器人、无人驾驶车等智能化技术在大型矿山逐渐普及,电子爆破技术、大型磨、选等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也大幅提高了开采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五)跨界合作协同。未来原材料行业发展趋势就是有色、钢铁、化工等产业要突破各自的传统界面,相互借鉴、相互转化、相互融合,实现流程再造,这样可能引起不单是量的飞跃,也可以引起质的变化。矿业也要综合考虑地质、采矿、选矿、冶金、材料、装备、新能源等多学科知识于一体的综合知识运用。
比如,正在建设的金龙铜矿,本项目建设初期拟采用“风光柴储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综合供能解决方案,支撑采选规模24万吨/日处理量规模,最终构成源网荷储一体化孤网运行的电网供电,目前正在深入论证,如果实现或者开辟内地核电项目,实现核电铜,将是新能源产业与矿业深度融合。又如,位于中国最西部的乌拉根铅锌矿,持续推动矿山+冶炼+系能源产业链模式,利用所属新能源公司承担建设运营乌恰县1GW光伏发电项目,预计每年发电量达20.5亿度。项目全部建成后,有望成为中国首个零碳铅锌矿山。
(六)经营模式优化。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传统矿业经营模式也在正在发生改变。比如,传统的开采、选矿、销售单项流程模式,正加快向各环节有效的融合和整合转变;传统的每个阶段都有固定的职责和任务的线性思维逐步,正加快向考虑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系统思维转变;传统的优先考虑生产成本、时间等因素正加快向优先考虑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安全性等转变。
二、我国有色矿业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随着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迭代发展,特别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诸多国际冲突和政治、贸易的不确定性,我国有色矿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关键矿产的保供问题
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如何安全、足量、稳定供应依旧是困扰行业发展的重要。2023年,我国进口有色金属矿产品实物量超过2亿吨,“外采比”达到58%。其中12种对外依存度超过50%,而镍钴锂等新能源矿产更是全方位进口。此外,近10年铜矿、铝土矿等大宗矿产进口量均翻了一番。
(二)行业内卷的顽疾问题
长期以来,中低端产能过剩内卷扩张,始终是除电解铝行业之外大宗有色行业的难点痛点,近年来又呈现向高端领域蔓延的现象。最为突出的是中间冶炼、加工环节产能发展过快,一些省份和企业之间相互攀比,部分领域冶炼和加工产能趋于过剩。
例如高端领域的电解铜箔竞相投资问题就十分突出。据统计,2023年国内在建电解铜箔产能超过70万吨,投产产能达到35万吨,虽然有效保障了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领先地位,但电解铜箔行业的经营环境由此发生了重大转变,已由产销基本平衡转向严重过剩。2022年以来,电解铜箔的产能利用率和加工费已经出现了大幅下滑,部分企业甚至已经出现亏损。不难看出,规模的无节制扩张不一定能带来更丰厚的效益。
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就指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这是中央历次政治局会议中,首次用“内卷式”描述当前一些行业的竞争,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三)绿色低碳的提升问题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和绿色转型相关政策,对有色金属产业的绿色低碳的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排放”已经逐步成为重有色金属冶炼企业的标配,没有重大技术突破前,难以再大幅度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强度。矿山和冶炼环境治理依旧严峻,砷、汞随着冶炼总量的不断增加,处置数量和消化难度不断加剧。
(四)国际博弈的焦点问题
美国力推关键矿产的产业链自主化,并与海外盟国合作,建立弹性关键矿产供应链。今年4月26日,联合国成立了能源转型关键矿产小组,凸显了“关键矿产”在全球范围内的关注程度不断上升。根据国际能源署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关键矿产相关政策近200项,其中100多项是在过去几年颁布的,许多干预措施已经对贸易和投资产生影响,有些还包括对进出口的限制。自2009年以来,全球对关键原材料的出口限制增加了5倍。未来对中国矿业或海外投资而言,尤其是“关键矿产”相关对外投资合作领域系统性风险在不断上升。而识别风险、应对风险,逐渐成为中企国际化和全球化发展的最重要课题之一。
三、聚焦新要求,实现新发展
发展好传统的有色矿业,培育好新质的有色矿业,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应对全球矿业格局变化的大势所趋。有色矿业要围绕国家发展大局,紧扣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积极应对新时代产业变革。
(一)聚焦增储上产,开拓资源新空间,实现“新一轮找矿突破”。要深刻认识我国在关键矿产产业链中的长短板,要着眼全产业链实施补短板、锻长板。在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中谋划找矿工作,紧扣国家产业发展需要积极找矿。随着当前清洁低碳能源需求持续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要加强国内铜、镍、锂、“三稀”、晶质石墨等新能源、新材料所需的优质资源勘查力度。随着海洋资源和海域管理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用和地位的越来越重要,要不断开拓资源开发空间,地勘工作要向海洋进军,采矿工作要向海洋发展。要加大再生金属资源的管控,完善相关进出口标准和政策,防止简单把高值关键金属当成“洋垃圾”,同时,也要完善关键金属品种提炼、加工等优势技术的出口标准和政策,防范流失和泄露,以及用好优势技术在国际合作中的博弈作用。
(二)聚焦科技创新,造就工程师人才,实现迭代性的矿业突破。在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对矿业来说更是如此,随着科技向更高层次的深度和广度发展,矿山开发和冶金技术需要不断完善和迭代,聚焦科技创新,创新颠覆性技术,实现更多迭代性的工程突破。要扩大AI和ML在矿山管理中的应用,液氧爆破替代传统爆破技术,超深井开采和深海开采技术、生物冶金技术、氢冶金低碳技术等等,赢得国际竞争力。比如,自然崩落法的在中国的成功应用,不仅大幅提升了规模和效率,同时采矿品位也可同露天矿相媲美。又如,红土镍矿冶金技术的应用,突破了原有镍矿资源供应的瓶颈,同时也改变了全球钴资源供应的格局。
随着矿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关键技术领域的矿业顶尖人才,将对技术创新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要高度重视培养和造就矿业人才,包括衔接理论与实践、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工程科学家队伍建设,要从大学的学科建设、毕业生的招收的政策、工作后特殊激励等的多管齐下,加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矿业工程师队伍,从根本上改变矿业的人才短缺的局面。
(三)聚焦互利共赢,强化矿业“双循环”,实现更高水平的“走出去”。
近年来,随着逆全球化的蔓延,各国对关键矿产的生产链的控制变得越来越严格和苛刻,美西方对矿产资源国也开展了不少的的拉拢、挑拨和强化控制,一些资源囯成为乱地和危地。要加强对关键矿产资源囯的风险识别,作好战略谋划和分步实施,在识别中防范风险,在开拓中稳步前行。要转变传统思维和方法,创新“抱团出海”的实现新模式和新方法,从同行的抱团出海发展转变到跨界的抱团出海,从中资企业的单兵出海发展转变和国际矿业巨头的联合出海。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组织企业参与全球矿业治理和国际标准制修订,加快建设我方负责任审计机构,提升我国在国际关键矿产审核体系的话语权。要加快融入国际合作组织和国际专业协会的改革开放,积极推荐中方企业家担任负责人和秘书长,逐步提升影响力和主导力。要加强全球关键矿产资源供应链和产业链的重要数据识别和信息发布,减少人为炒作,防止误导中下游产业链。(​​​​​​​葛红林)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