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非洲的地质之声:青春在赤道上闪耀——江西省地质局物化探大队地质勘探小组赴乌干达勘查随记
2024年10月30日 11:48 1292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地矿建设 作者: 刘珺 熊光强 陶少成 温彬
地质勘探小组观察了解铁矿赋矿层位及构造。
地质勘探小组查看地质图。
六十六载不忘找矿初心,传承荣光牢记报国使命。3月31日,一支来自江西省地质局物化探大队的地质勘探小组,从中国广州出发,途经卡塔尔首都多哈,跨越亚欧大陆与印度洋板块,历经20个小时的辗转旅程,终于抵达地球的另一端——非洲东部的乌干达,开启了这段非同寻常的非洲之旅。
肩负使命再前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物化探大队作为江西省最早走向省外、走出国门的“地质找矿功勋单位”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远赴海南、新疆、西藏等地,承担不同比例尺的区域化探和地质找矿工作。
如今,面对江西省内有限的市场资源和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该队深入贯彻江西省地质局党组的境外“工程+地质+贸易”产业发展模式,心系找矿这一“国之大者”,以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为导向,积极谋划布局,坚定不移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新的生存空间。
借助江西省地质局共建“一带一路”的平台,该队整合技术优势,依托物化探特色技术,合纵连横、搭船出海,寻求国际矿业合作机遇,成立了一支地质勘探小组。他们肩负着重要使命:与江西省地质局中煤国际联合组队,对乌干达的相关矿区进行考察。
乌干达已探明矿产种类超过50种,包括石油、石灰石、稀土、锂、金、铁、钨、铜、钽等,富含丰富的矿产、水利、渔业、森林、旅游等资源,被称为“非洲明珠”,矿业开发潜力巨大。
该国横跨赤道,大部分位于东非高原,著名的东非大裂谷就纵贯其中,多湖、多沼泽,素有“东非高原水乡”之称,是典型的热带草原性气候,全年气温高,无春夏秋冬四季之分,雨量多、湿度大。
正如化探一分队党支部书记熊光强初到乌干达时所言:“早上出门时天空还万里无云,一片晴朗,工作过程中就突如其来一场大雨,雨下的时间不长,大概1~2个小时,然后又放晴,每天这样反反复复,阴晴不定,所以我们稍不留神就会被淋湿。”
鏖战困境亦坚定
在微信上联系熊光强也是一件颇费周折的事情。乌干达位于东3区,时间与中国有5小时的时差,再加上当地没有wifi,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荒无人烟的野外,流量网速很慢,经常没有信号,每条信息都相对滞后和延时。
工作组进入乌干达后,第一阶段是对乌干达Mubende(穆本德)地区的锂矿矿区,Ibanda(伊班达)地区、恩通嘎莫Ntungamo地区、基索罗KISORO地区的多个金矿矿区进行野外踏勘,主要目的是通过野外踏勘及采样分析了解矿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分布、成矿地质特征、矿体的走向、产状及品位等初步数据,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
为了尽早完成野外数据的收集,工作组每天7:30(相当于国内时间的中午12:30)便在“车辆已到,请大家准备出发”的呼喊声中开始一天的野外工作。热带雨林环绕,清晨时分,他们头罩雾气,腿沾露水,潮热的湿气侵入肌肤。在陡峭的崖壁和广袤的高原草甸上,他们时而停留,用地质锤敲击岩石,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的含矿性;时而俯身,仔细观察矿体围岩、蚀变、小构造等特征,并做好野外矿点记录。
“刚开始时大家很不适应,这里不仅天气多变,前一秒天晴,后一秒就可能下雨,而且复杂的自然环境也特别‘难缠’。南部山高林密,山上长满了带尖刺的灌木杂草,植被覆盖层特别厚,一不小心就会被扎伤。这里气候炎热潮湿,蚊虫肆虐,非洲的蚊子世界闻名,极易传播细菌和病毒,如可怕的疟疾。虽然我们穿着长衣长袖,但也难以逃脱蚊虫的叮咬,所以花露水、防蚊虫药膏和藿香正气水是野外作业的必备品。”熊光强在微信中说道。
“这里与国内最大的不同就是工作环境艰苦、路途不便。”熊光强无奈地说,“乌干达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为了防止黄热病、霍乱等疾病,我们出国前都接种了相应的疫苗。这里基础设施落后,只有城市里可能有公路,去往矿区的路全是坑坑洼洼、尘土飞扬的土路或石头路,弥漫的黄土让人感觉更加燥热。去工作区最远的车程有三四个小时,有些路程虽然不远,但路况太差,耗时更久。每天几个小时颠簸下来,感觉骨头都要散架了。我们穿过高原草甸和茂密森林,每天至少步行踏勘10多公里,午餐就是当地的面包、饼干等轻便食物,渴了就喝几口矿泉水。”
活火山、峭壁悬崖、原始森林、野生动物,这些曾经在纪录片中才能见到的景象就这样展现在他们面前。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差异、习惯的不同、自然环境的艰苦,以及完全陌生且物资匮乏的工作条件,都是他们需要适应和克服的。
短短半个月的时间,虽然艰苦却充实。工作组迅速调整状态,在短时间内克服了时差、天气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干劲十足地投入工作。他们以足为尺,用双脚丈量着非洲这片陌生而炙热的土地;以手为笔,描绘出地下矿藏那弯弯曲曲的神秘面纱。
一路向阳待花期
重重困难也阻挡不了他们发现优质矿化线索时的兴奋与喜悦。有一次,在ML1750矿权内,带队的副队长张明军在一面陡崖前驻足停留,脸上露出了惊喜的微笑。他让组员们仔细观察断层的构造:“这是典型的赋存于基性变质火山岩中受构造控制的金矿化带,大家一定要仔细地观察。”张明军兴奋地说。
经过测量,组员陶少成边记录边说:“构造带大致宽约7~8米,走向北东,倾向南东,主要矿化蚀变现象有强硅化、岩石破碎、黄铁矿化和褐铁矿化等,构造带内还可见断层泥。”
另一名组员温彬补充道:“在该断裂带走向延伸方向约100米处,可见4~5米厚的矿石英脉。该石英脉呈灰白色,具有油脂光泽,仅在裂隙面见褐铁矿化,推测为后期沿断裂带侵入的石英脉。这些矿化蚀变现象与金矿成矿紧密相关,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张明军笑着调侃道:“像这样发现了好的矿化线索,身上也就不觉得痒了。”此时的他,因环境恶劣导致皮肤过敏,全身瘙痒,起了一片片小红疹子。
在非洲,由于交通、天气、环境和其他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地质工作者往往需要在无法到达现场的情况下做出具有前瞻性的准确判断。为了获得更完整的地质信息,他们奔走于外围正在开采的几个矿权,了解相关情况。因为成矿条件相似,可以与踏勘选区矿权内的成矿地质条件进行类比。
但有一次经历让熊光强记忆犹新:“那时我们正在现场讨论铁矿的成因,之前看过当地非洲人开采的矿权,很容易认为是沉积成因。但在经验丰富的副队长张明军引导下,我们进一步仔细观察边上的断层,发现褶皱构造活动痕迹明显,这表明铁矿受到了构造活动的影响,这种构造活动可以使矿产更加富集。”这次特殊的“师带徒”国外勘查经历让熊光强受益匪浅。
结束一整天的野外工作后,他们回到驻地已是傍晚6点。简单晚饭后,大家各司其职地整理野外记录、照片和样品等。张明军每天都会组织大家分享认识、交流经验,并制订工作计划,为第二天的全力以赴做好充分准备。“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每天都过得很充实,每天都有新的收获,一路上虽然辛苦但也很快乐。”
截至4月17日,勘探组在乌干达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工作。第二阶段的任务是前往乌干达北部地区进行踏勘,分析野外资料,为后期的矿业权申报、获得与合作做铺垫。之后,他们还将奔赴肯尼亚的矿业开发一线。
就是这样一支物化探铁军,他们风雨无阻、勇往直前,挺进在异国他乡,奋战在战略性矿产、特色非金属矿产等资源勘查开发第一线,以优质的技术服务讲好“江西地质故事”“江西物化探故事”,为物化探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