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应再快一点?

2007年08月08日 0:0 509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的来访,使人民币升值的话题再次成为焦点。
 
    保尔森坦言,讨论人民币汇率灵活性问题是此行目的之一,他希望人民币的升值再快一点,并认为这会提高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使经济发展更为均衡,也更有利于相关部门利用监管政策对经济进行管理,更容易地控制通货膨胀问题,并且可以减少不稳定带来的风险。
 
    保尔森的话似乎不无道理,因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确偏快,CPI增长也很快。根据蒙代尔的“三难悖论”(即一国不可能同时实现维护固定的汇率制度、开放资本市场和实行积极有效的国内货币政策这三个目标),强烈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外汇储备激增,使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很大挑战。尽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宏观调控的效果仍不十分明显。因此,国内也有专家认为应该利用人民币升值对经济的抑制作用,眼下是加快升值的最好时机。
 
    然而在笔者看来,加速升值并非当前最好选择。
 
    首先,国内经济出现过热迹象是流动性过剩背景下投资拉动的结果。这种增长主要体现为总产量的增长,来得虽快,却不可持续。其所导致的通货膨胀也同样不可持续,甚至随时还有可能因过剩、需求不足而再度陷入通货收缩。当前的首要任务是防止经济大起大落,这样看来人民币加快升值显然与之相悖。而且,即便加快升值也不可能一步到位,短期内这只会导致更多的“热钱”因强烈的升值预期而涌入,这与调控目标背道而驰。
 
    历史上,在“尼克松冲击”、“广场协议”先后两次压迫日元升值的过程中,日本的问题就在于没有及时调整汇率制度,起初准备拒绝升值,而放弃这种努力后,升值的速度又太快,因为对经济影响大,又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从而走向了“泡沫经济”,整个金融体系也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忽冷忽热”中大伤元气。
 
    中国汲取了日本的“前车之鉴”,及时、主动地改革了汇率制度,并以“小步快跑”的方式实施紧缩性政策,配合以一系列的行政调控措施。这看起来有点像“钢丝上的芭蕾”,复杂而有难度,效果却较为理想。因此,如果从对经济的抑制作用来看人民币升值,也理应与“小步快跑”的节奏相符。
 
    其次,尽管人民币升值可以鞭策国内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但也不能不考虑国内实体经济的承受能力。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就业人口,同时也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中国制造”不仅利润率低,而且付出了资源、环境的成本。近年来,国际原油价格不断攀升,8月1日又创下每桶78.77美元的历史新高;铜、铁矿石以及其他有色金属价格均一路飞涨,达数倍之多;人民币已升值了近10%,国内劳动力成本也大幅上涨……可以说,“中国制造”的利润已经被压到了极限。对于这种国际分工,美国没有任何理由指责,加速升值或制造贸易摩擦只会导致“双输”。调控本身的目的也并不是要把企业“重拳”击倒,一个稳步的、可预期的升值环境对鞭策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会更有帮助。
 
    第三,不可忽视“热钱”对国内经济的破坏作用。早在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征收10%的进口附加费之前,美国犹太裔投机者就嗅出了日元升值的“气味儿”,开始把大量美元卖给日本。1971年2月,日本外汇储备额增幅加大,先是每月增3亿,到5月份竟增加到15亿,到8月份更是增加了46亿美元(日本战后25年间总流入量仅35亿美元)。当时日本也有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然而投机分子却利用了日本的外汇预付制度,与日本出口商签订贸易合同,将美元折算成日元付给对方,等到日元升值后再以解除合同的方式,让对方把日元折算成美元还给他们,大肆赚取升值差价。这只是日元升值初期一种很简单的套利方法,就使日本在几个月内损失了20多亿美元,而日本政府却迟迟未发现。
 
    从2005年到2007年6月,中国的外汇储备从6099亿美元增长到13300亿美元,翻了一倍多。这种罕见的增长速度背后,必然暗藏庞大的投机资金。据说,“热钱”流入中国的方法就有十几种之多。如果人民币加速升值,只会正中投机者的下怀,使国内经济增长成果被大肆掠夺。
 
    人民币升值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升值前、升值中、升值后的不同阶段,其影响也是完全不同的。本质上看,当前的人民币升值更多是美元主动贬值的结果。中国所要做的是:防止汇率波动幅度过大、周期过短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小心翼翼地实施调控、应对“热钱”,既要对其保持足够的吸引力,又要能使之为我所用。同时,要在金融体系与股市、房地产市场之间构筑严密的“防火墙”。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责任编辑:CNMN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