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盈利水平进入明显上升期
六大因素推动企业利润超长期增长
今年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9026亿元,增长42.1%,同比加快16.6个百分点。我国工业企业利润连续9年保持增长,其增长趋势到目前为止仍没有结束迹象,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国家统计局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在这种超长期利润增长的同时还伴随着企业盈利能力的不断上升,从而产生了超越企业范畴的对整个经济的巨大影响力,如财富积聚效应、投资高速增长和股市繁荣等。探究其深层次原因,有六大因素起主导作用。
国有企业改革的累积效应。经过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有大中型企业3年改革与脱困,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巨大成效。国有企业数量由1995年的8.79万家下降到2006年的2.49万家,减少71.7%,国有企业利润却从666亿元增加到8432亿元,增长11.7倍。国有企业增长质量不断提高,资本回报率由1998年的0.82%快速提高到2006年的12.7%。国有企业资本回报率虽仍低于非国有企业,但提升速度超过了非国有企业,两者差距持续缩小。2003年以后,国有企业资本回报率快速上升,与非国有企业的差距持续进一步缩小;2006年,国有企业资本回报率仅低于非国有企业3.33个百分点,为近十几年来的最小差距。
温和适度的宏观调控政策。近几年来宏观调控政策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温和适度和结构性。在货币政策上,1993-1995年,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三次,累计加息342个基点,平均每次加息114个基点;2004-2007年,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5次,累计加息126个基点,平均每次加息25.2个基点,前者是重拳出击式,后者是温和的小步舞式。在产业政策上,上世纪90年代采取的是全面紧缩式的一刀切调整政策,投资增长率由“八五”期间的年均36.9%急剧回落到“九五”期间的年均11.2%,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利润连续5年下降,仅及调控前的1/10;近几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则以结构性调控为主,2004年主要针对投资过热,2005年重点调控房地产业,2006年则侧重产能过剩行业,温和适度和结构性调控政策平滑了经济增长和企业效益的波动,“十五”期间投资增长率年均增长20.2%,企业利润年均增
企业适应市场的应变能力显著提升。近10年来,工业消费品行业利润由于人口增加和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而呈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投资品行业利润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则呈轮动增长格局。1999-2000年正值电子行业景气高峰和石油、钢铁等行业复苏;2001-2002年石油、电子行业因景气回落而利润下降,煤炭、石化等行业则开始复苏;2002-2003年汽车行业出现爆发性增长;2003-2005年采矿业利润持续高增长;2003-2004年上半年钢铁、建材、机械等行业利润阶段性高增长;2004年下半年至2005年钢铁、建材、汽车、机械、石化等行业利润受宏观调控影响回落;2006-2007年有色金属、机械、汽车等行业利润高增长;2006年下半年至2007年钢铁、建材等行业利润大幅回升,石油行业利润则受油价回落影响而下降。
人民币长期渐进式升值。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持续快于其他主要经济体,人民币升值压力日益显现,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本币快速大幅升值不同,我国政策取向上采取了可控的长期渐进式升值方式。渐进式升值在三个方面对企业经营和盈利增长构成积极影响;一是在升值前后由于币值适度低估导致企业出口增长加快,由国内单一市场销售扩展为国内外两个市场,拓展了企业发展空间;二是在人民币渐进式升值的过程中,出口企业有充分的时间消化升值的影响,同时又享受了进口成本降低的好处,从而避免了上世纪80年代日元快速大幅升
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上世纪90年代以来,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对我国工业企业盈利水平的提高作用日趋显著。1994-2006年,企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9%,各年增速均超过10%,其中有4年增速超过20%。90年代中后期到本世纪初,我国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减少冗员、主辅业分离使主业从业人员减少的“减员增效”措施,近几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更多地依靠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2000-2006年,我国企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明显持续高于世界主要经济发达国家;尤其是1994-2006年,我国企业人均工资年均增长15%,低于劳动生产率4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明显快于人均工资增长,单位劳动成本持续下降,这使得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劳动者工资的持续上升中不仅没有受到
资源性产品价格渐进式上涨。在2003-2006年石油价格持续上涨时期,我国经济增长反而是近10年来最快的时期,企业利润也保持持续大幅增长。其原因在于,近几年资源性产品价格的突出特点是渐进式上涨,使下游企业有更多的时间消化,缓解了上下游产品价格传导不畅的压力。2003-2005年企业毛利润率虽然持续下降,但随着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和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的大幅回落,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剪刀差缩小,使得2006年下半年至2007年毛利润率呈探底回升态势,这说明下游企业逐渐适应了上游资源性产品价格长期渐进式上涨所导致的高成本压力,越来越依靠内生盈利能力的提高推动利润的持续增长。
来源:中国信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