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品的生产与其他商品相比有明显的特征,如矿产资源对地域有刚性依赖且地域分布不均、开采矿产资源的品位由高到低、开采矿产对矿区周围环境造成特殊破坏等。对此,中国地质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赵鹏大提出,资源产业应该以矿业生产的特殊性为基础,综合考虑矿业的经济、社会效应与生产技术、矿区环境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建立综合效应体系。只有这样,矿业运行才能达到最优的社会经济效果。
根据目前我国资源产业现状,赵鹏大院士谈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新的资源观,全面认识天然岩矿资源,深度开发矿产资源。
赵鹏大院士说,传统的“矿”与“非矿”、“表内矿”与“表外矿”等概念随着科技、环境、生态以及矿产品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数十年来找矿与开发的实践证明,矿产资源在新类型、新深度、新领域和新用途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大潜力。在新类型方面,如红土型金矿等都是非传统矿产新类型的典型例子。在新领域方面,如深海铁锰结核等资源潜力巨大。在新深度方面,南非兰德金矿盆地将一采金竖井加深至4117米,发现了很好的金矿体。在新用途方面,稀土矿产、非金属矿产的新用途层出不穷。
在新矿区,资源勘查要符合调查完满和循序渐进原则,在老矿区要重视发现和勘查深部及外围新矿体。赵鹏大说,我国固体矿产勘察深度很少超过500米,近年来,在不少“危机矿山”的深部和外围都发现远景十分可观的新矿体,使矿山寿命大大延长。
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之一是复杂的共生伴生矿产多、贫矿及难选矿产多。如我国的铁矿平均品位仅为33.5%,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以上。结合我国矿情乘新一轮矿产品价格上升的东风,企业和矿业部门应拓展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实现矿产资源的充分利用。此外,要对矿业进行深度开发,建立新型高附加值型资源产业。
二、正确认识矿山环境问题,努力矫正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
矿山开采作为一个特殊行业,其环境污染有其比较鲜明的特点。目前我国矿山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采矿活动破坏大量耕地和建设用地;采矿诱发地质灾害;采矿使矿区水均衡遭受破坏,产生各种水环境问题;矿山开采中废气、粉尘、废渣排放,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采矿破坏自然地貌景观,影响整个地区环境的完整性。
赵鹏大说,矿山企业开采活动给周围生活的人群造成了负面影响,这种活动没有通过价格机制在市场上成交,所以矿山开采过程对环境的破坏是典型的负外部性问题。当地政府和社区作为管理者,应该在对环境成本进行评估的基础上,通过税金、罚款、保证金等措施把环境成本内化为企业成本,从而矫正这种负外部性。
三、充分重视技术进步,推动矿业持续健康发展。赵鹏大表示,和100年前比,人均消耗的矿产品增加了几十倍,只有依靠技术进步矿业才能持续发展,保障整个经济系统健康运行。
他强调,矿产资源是赋存于地下且品位不一的,所以探明储量等资源量指标是勘探投入量和技术进步的函数,而绝不是对地球现有资源的“清点存货”。
他说,技术进步不仅仅是矿产品的生产技术,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也进步迅速。以人工矿床为例,不仅可以从矿山废石和尾矿中二次回收矿物和元素,还可以用废石和尾矿生产水泥、混凝土以及耐火材料等,从而减少对土地的占用和有害成分造成的污染。立足矿业,综合考虑环境问题,另一个技术进步方面是环境评价技术层面学科的长足进步。如国外比较流行、国内刚刚开展的矿山环境影响评价以及矿山环境地质学新学科的兴起,都为在技术上减少环境污染作出大的贡献。
四、建立综合效应体系的基本思路。赵鹏大总结出当今发展资源产业的战略思想,即起点要高、要求要高、成果水平要高,并要做到“四加大、四提高”。
“四加大”是指加大理论指导力度,包括基础地质理论、成矿理论、勘查理论、开发理论以及效益理论;加大技术含量支撑,包括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测试技术和现代探测及现代加工技术;加大勘查深度广度,包括立体填图、立体预测、搞清深部构造,综合勘查;加大系统关联程度,包括勘探开发系统、生态系统、环境系统、经济系统等。
“四提高”是指提高工作精度,减少不确定性;提高定量程度,做到数字勘查、数字矿山、数字产业,定性与定量结合,深层次数据开发与信息挖掘;提高经济效益,综合勘查、综合利用、综合评价、深度加工;提高管理水平,做到系统内外综合管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