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焦炭价格的上涨空间依然很大,上涨趋势在最近两三年内应该还会持续,但这种趋势应该是稳中趋升的。 由于产能过剩可能带来的产量过剩问题,仍然是2007年尤其是下半年我国煤炭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中油网消息:一个DVD机大小的仪器,测出了南海海底1200米以下有“可燃冰”,可以用来解决未来社会能源问题。这听起来像天方夜谭,却是真实的。创造这个仪器的人就是瑞籍科学家王维熙。昨日(7月8 日),这位当年只有初中学历后自学成才的气体传感专家告诉记者:“我的心愿实现了!”
南海海底钻获“可燃冰”
据新华社报道,今年5月1日,我国在南海北部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可燃冰”,据初步预测,南海北部陆坡“可燃冰”远景资源量可达上百亿吨油当量。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4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采到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国家。
“可燃冰”,国际通称“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条件下结晶形成的“冰块”。“冰块”里甲烷占80%~99.9%,可直接点燃,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残渣,可代替目前地球上的天然气、煤等资源,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能源。
目前,全世界拥有的常规石油天然气资源,将在40年或50年后逐渐枯竭。海底“可燃冰”分布的范围约4000万平方公里,储量够人类使用1000年。据悉,迄今为止,全球至少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进行“可燃冰”的研究与调查勘探。
今年5月1日,并没有在采样现场的王维熙听到传来的喜讯,心里一阵激动:这正是他们追寻了近10年的“可燃冰”。同时,这也证实了他研制的820型高灵敏度氢及气态烃现场测定系统探测成果的高度精确性。早在2001年9月至11月期间,该测定系统就已探测出南海北部海域有大片天然水合物——“可燃冰”,实地测出海底沉积物中超微量甲烷、乙烷、丙烷及氢气的精确含量。受当时科研水平和条件限制,暂时无法钻获实物样品。
测定系统“大海捞针”
王维熙是土生土长的瑞安人,1942年出生,1957年瑞中毕业,1959年到大西北工作。只有初中学历的他,通过自学成才,成为甘肃有色金属地质研究所的教授级高工。1998年,他所在的有色金属地质研究所和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合作承担了国家863计划中《海底矿产资源快速地球化学探查技术》项目。其中,他领导的小组主要研制,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制造寻找“可燃冰”的探测仪器。
然而,要探测到海底1200米以下的甲烷(“可燃冰”的主要组成部分),谈何容易!甲烷储存于深海或寒冷地区的永久冻土带,化学性质不活泼,极其容易受其他气体的干扰,很难寻找和勘探。1998年至2000年,王维熙进行了大量繁冗而艰辛的实验,他日夜驻扎实验室、长期在海上反反复复实验,不断改进仪器,终于制造出灵敏度极高的820型高灵敏度氢及气态烃现场测定系统,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套基于化学传感器的可用于海上和陆上的氢及气态烃现场测试设备。
大海捞针。王维熙带着仪器在我国渤海、南海等多个海域寻找“可燃冰”,常常在海上一呆就是50天。经在渤海、南海现场及对新疆、陕西的样品分析,证明该系统对氢气、甲烷、乙烷、丙烷的最低检出限均达10-10 ……王维熙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假如250节火车皮里装满了花生米,混进一颗蚕豆,都可以检测出来。”这一现场测定系统被评为国家863计划2000年度海洋领域重大科研成果。大海捞针在王维熙手里成了现实。
863计划820主题专家组在《八六三海洋勘查与资源开发技术(820)主题成果集萃》上这样评价:南海试验“利用深水高分辨率地震探测技术和高灵敏度现场甲烷分析技术,首次在南海西沙海槽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可能储存地段,对我国海上新型能源的勘探开发产生重大影响”。
据悉,1986年王维熙研制出的“金膜测汞仪”,在多个原以为无油的枯井里探测出石油,勘查出我国未知的多个金属、石油探测点,轰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