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上市三个新品种 期市如何谋求定价权
2007年06月26日 0:0
4777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重点新闻
从PTA到锌,再到菜籽油,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已陆续有3个新品种在中国期货市场亮相,相信下半年还有部分酝酿已久的新品种将充实市场。几乎在每一个新品种上市时,该品种在国际市场中的“定价权”总会被市场所关注。而所谓的“定价权”到底是什么,这一“定价权”又从何而来呢?
新修订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及一系列相关办法的实施,意味着中国衍生品市场在经过多年的基础制度建设后,已为进一步发展作好了制度准备。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也提到要“积极稳妥地发展期货市场”。“稳妥”需要由高效合理的制度保障,而“积极”则需在完善的基础上,以市场的扩容和成长作为回应。
虽然眼下和未来新上市的期货品种千差万别,但所有的品种都担负着共同的责任:不但要为行业的上下游参与者提供对冲价格风险的机会,还要起到发现价格的作用。尽管对于期货市场的“定价权”,至今并没有官方的解释,但让某一品种在期货交易过程中形成的价格成为其他市场的参考标准,大概就是期货品种“定价权”的一种贴切描述。
而“定价权”如何形成?这是中国每推出一个新品种,或者海外交易所上市与中国相关的品种时,人们所热衷讨论的问题。从基本的概念上来说,定价的形成取决于交易各方的报价。因此,活跃的成交所带来的流动性和市场深度是形成期货品种“定价权”的基础,同时也是期货市场承担套期保值者转移而来的风险所必备的条件。
但是否活跃的成交就能为期货品种形成“定价权”?也许这还是一个必要而并不充分的条件。也许目前成交清淡的新加坡交易所(SGX)新华富时A50指数期货和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的人民币期货,还不能对A50指数成分股以及美元兑人民币汇价的走势有显著地参考作用,但也不会有多少人相信国内成交活跃的豆类、玉米以及基本金属价格成为了海外相关品种期现市场的定价基础。辗转反复,期货市场“定价权”更像是一个话题,而非一个命题。
不过,铜价看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油价看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似已成不争的事实。它们有完善的交易制度,我们经过多年的总结和探索,也有了较为成熟的规则体系;它们有活跃的交易,我国期市进入新世纪以来迭创新高的成交纪录也足以让世界侧目;它们有开放的市场,全世界的参与者可以在市场中通过报价表达自己的看法,而这一点,我们有的却是一个封闭的市场——中国期货市场至今没有对外资开放,甚至没有类似证券市场的QFII制度。
如果只是国内部分资金力量在市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那怎能让期货品种争取到真正的全球“定价权”?更何况,中国今天商品期货市场所涵盖的品种已高度国际化,即使海外资金在中国不能表达自己对市场的看法,它们同样会参与其他开放的市场,对相关的品种形成定价。而大宗商品品质的均一性决定了开放市场形成的价格将引导其他市场交易的定价,因此,封闭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只能注定被动接受他人的价格影响。
今日的中国已经成为几乎所有大宗原材料的主要消费国,消费力量固然是决定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更实质的问题在于如何把中国消费变成决定价格的力量,形成需求方的“定价权”,而不是成为一个“一买就涨”的靶子。让国内期市充分地开放和流动,使国内外的需求和供给力量都充分地反映在不同到期时间的合约价格上,避免某一方头寸的过度集中,这是市场形成合理价格的基本条件,也是中国期货市场获得真正全球“定价权”的基础。在基础制度日益完善、市场流动性已较为平稳的今天,期货市场通过开放不仅能带来自身的持续活跃,也能成为全球大宗商品流通的一面微缩镜子,让供需双方都能通过中国期市看到全球大宗原材料循环流通的整体图景。由此,开放完整的市场“图景”大概也离真正的“定价权”不远了。
责任编辑:CNMN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