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中的节能减排 你明白多少?

2008年02月21日 0:0 298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节能减排

  企业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体,建设节约型社会离不开建设节约型企业的参与。我国企业要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设节约型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告别传统经济,走发展循

环经济之路
        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是解决环境问题、增强经济竞争力和确保能源安全的关键因素,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优化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节能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年均节能率位居世界前列。但是,我国在单位产值能耗方面与发达国家仍然有很大的差距,节能的难度也比以往20年要大。
        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是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指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经济形态,也可称为资源循环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的基本运行模式是"自然产品→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相对封闭式和非线性式经济模式,它最终能实现"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目标。
       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传统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物排放"单向流动为基本特征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两高一低",即高消耗、低利用、高污染,是不能持续发展的模式。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两低一高",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使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
        作为节能减排的重点内容之一,我国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建立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在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的基础上,启动了第二批97个单位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
 
激励政策与约束手段并行
        降低工业能耗是实现节能减排的关键。为了克服能源资源和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确保能源供应安全,需要实施节能优先的战略,大力推进工业节能。近几年,国家不断出台对节能减排工作的奖励、激励政策。实施节能减排方面的财税激励政策措施,不断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体系,实现节能者、减排者受益,高耗能、高排放者受罚的体制机制。
        要推动"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实现,必须借助法律手段。最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规定,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推进能源资源优化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推进有利于节能的行业结构调整,优化用能结构和企业布局。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煤炭等主要耗能行业的节能技术政策,推动企业节能技术改造。
与此同时,国家鼓励工业企业采用高效、节能的电动机、锅炉、窑炉、风机、泵类等设备,采用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洁净煤以及先进的用能监测和控制等技术。
        电网企业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节能发电调度管理的规定,安排清洁、高效和符合规定的热电联产、利用余热余压发电的机组以及其他符合资源综合利用规定的发电机组与电网并网运行,上网电价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禁止新建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燃煤发电机组、燃油发电机组和燃煤热电机组。国家为企业节能减排创造了良好的节能减排政策环境,与此同时也规定了若干约束办法。今后,节能减排意识薄弱、节能工作没有按照法规落实到位的企业,受到的将不仅是经济处罚,而且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最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对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法律责任作了详尽的规定。该法规定,生产、进口、销售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的,使用伪造的节能产品认证标志或者冒用节能产品认证标志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处罚。生产、进口、销售不符合强制性能源效率标准的用能产品、设备的,由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责令停止生产、进口、销售,没收违法生产、进口、销售的用能产品、设备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设备或者生产工艺的,由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责令停止使用,没收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设备;情节严重的,可以由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提出意见,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关闭。
 
大力推广节能新机制
        为了推动我国节能工作的深入进行,建立市场经济下的节能新机制势在必行。我国通过实施一系列法律法规,制定节能专项规划,制定和实施鼓励节能的技术、经济、财税和管理政策,鼓励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与推广,引进和吸收先进节能技术,加强节能重点工程建设等政策和措施,与此同时,还积极在企业中间建立和推行节能新机制,有效地促进了节能工作的开展。
       节能新机制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节能新机制包含丰富的内容:建立节能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发布国内外各类能耗信息、先进的节能技术和管理经验;推行综合资源规划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大力推动节能产品认证和能效标识管理制度的实施,引导用户和消费者购买节能型产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建立节能投资担保机制,促进节能技术服务体系的发展;推行节能自愿协议。
        目前,在诸多节能新机制中,我国在节能产品认证和能效标识方面的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并得到国际社会的较大认可。
       节能产品认证是依据相关的标准和技术要求,经节能产品认证机构确认并通过颁布节能产品认证证书和节能标志,证明某一产品为节能产品的活动。节能产品认证采用自愿的原则。
       由于其具有指导消费者选择性能优良的商品,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全面提高产品性能和提高企业持续、稳定生产符合标准要求的产品能力的作用,所以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积极推进我国的产品认证工作。产品认证对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我国的自然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节能产品认证制度是规范节能产品市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中国节能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企业可以根据自愿的原则,向中国节能产品认证中心提出节能产品认证申请,经中心确认后,取得节能产品认证证书,并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使用节能产品认证标志。能源效率标识是附在用能产品上的一种信息标签,用于表示产品的能源性能,为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以引导和帮助消费者选择能效更高的产品。
        为加强节能管理,推动节能技术进步,提高能源效率,我国在2004年出台了《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标志着能效标识制度在我国正式建立。该办法规定,国家对节能潜力大、使用面广的用能产品实行统一的能源效率标识制度。国家制定并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能源效率标识的产品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确定统一适用的产品能效标准、实施规则、能源效率标识样式和规格。
       凡列入《目录》的产品,应当在产品或者产品最小包装的明显部位标注统一的能源效率标识,并在产品说明书中说明。小知识能源计量管理
国家标准规定了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的原则,这些原则是企业建立能源计量体系的基本依据,按照该标准建立的企业能源计量体系,能够满足国家能源经济统计的要求,满足企业能源管理分析系统的要求,实施能源成本管理的基础。
        企业节能量是企业统计报告期内能源实际消耗量与按比较基准值计算的总量之差。
        企业的能源消费统计是指系统地搜集整理计量资料与信息,建立健全能源消耗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和经济核算,如实反映能源活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整个工作。企业能源统计是企业能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及时编制企业能源计划的主要依据,又是政府监督企业合理使用能源、进行能源审计的基础性工作。企业能源统计的内容包括:燃料的进、销、存原始记录;能源的加工转换记录;重点耗能设备原始记录等。
      节能监测是政府进行节能监督管理的形式,其最终目的是要求企业改进自己的能源管理,改进用能状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环境污染。根据《节能监测技术通则》规定,节能监测是指依据国家有关节约能源的法规(或行业、地方规定)和能源标准,对用能单位的能源利用状况所进行的监督检查、测试和评价工作。
       政府进行节能监督管理的基本出发点是:能源不仅是一种可以进行自由交换的商品,而且是紧缺的社会资源,一部分人的过度使用和浪费使用将会侵害社会其他人使用能源的潜在利益,侵害整个社会的能源经济安全利益。因此政府必须对能源使用进行行为实施监管。目前,节能监测是我国政府进行节能监督、获取能源使用信息的最有效途径。
       电动机节约用电是节能减排的重要内容。对于企业而言,电动机是主要的耗电设备。电动机作为风机、水泵、压缩机、机床等各种设备的动力,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商业、国防、公用设施等各个领域。在我国,电动机的用电量已经占到社会总用电量的60%以上。
      电动机能效水平的提高对于节约能源、环境保护以及资金节约来讲均有重要意义。提高电动机的运行效率,最基本的方法是合理选择和使用电动机,确定最佳运行方式,降低电动机的能量损耗。在选择电动机时,应首先选择电动机的型式和功率及各种技术参数,使它能在各种状态下稳定地工作。
       在实际生产中,为了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和节约能量的目的,必须正确选择系统配置。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主要包括异步电动机、变频器、控制环节、负载及传动机构,在选择电动机时,不仅要考虑驱动机械负载和使其加速所需的电机容量,还应根据生产环境选择相应的电机防护等级。
 
 

责任编辑:CNMN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