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07:中国环境保护十大关键词

2007年12月28日 0:0 363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节能减排

  2007年的环保大事均席卷全国,波及海外,其间风云变幻,热闹非凡。回顾2007年,中国环境保护事业不仅在量上实现了新的突破,而且在成长的道路上实现了“生态文明”的质的飞跃。新年将至,记者以十大关键词方式对2007年环境保护事业进行了回顾和盘点……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代表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十七大作报告时,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生态文明
  2007年环境保护中最激动人心的关键词莫过于“生态文明”,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代表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十七大作报告时,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这一新概念,也将节能减排从行为实践推向了文明建设的高度。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改造生态环境的能力和范围不断扩大,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环境污染加重,自然灾害加剧,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生态危机已经到了不能麻痹,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生存、社会发展进步、国家兴盛。对此,党中央审时度势,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已经着力实施建设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大文明基础上,将生态文明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四文明”,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放到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同等重要位置和高度来建设。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出现“拐点”,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下降1.81%,化学需氧量同比下降0.28%,首次出现双双下降。

节能减排
  纵观2007年的中国环保,“节能减排”无疑是贯穿全年的第一大关键词。年初,从中央到地方都将节能减排作为工作重点。国务院成立了以温家宝总理为组长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并发布《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关停“五小”、燃煤机组脱硫、区域限批、流域限批、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节能减排、环境治理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官员们的“政绩观”,也改变着中国人日常的生活习惯。
  曾有国外媒体用“全民运动”来形容中国的这场节能减排行动。2007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将节能减排作为工作的重点。临近年终,权威部门传来的讯息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首次出现“双下降”。2007年,节能减排首次出现“拐点”。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让国人看到了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总目标的希望,明年将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至关重要的一年。完成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世界气象组织气候变化政府间委员会 (IPCC)发表的评估报告指出,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在20世纪大约升高了0.6℃,预计在1990-2100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还要升高1.4到5.8℃。由此引起的气候变化已严重影响到人类生存的环境和日常生活。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气象灾害占70%以上,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严寒酷暑,威胁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也呈现增多增强的趋势,尤其是2007年入汛以来,我国许多地方出现了破纪录的强对流天气,极端强暴雨频发,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正为控制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承担更多责任,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中扮演积极角色。今年6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发布。这是我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性文件,也是发展中国家在该领域的第一部国家方案。
  岁终年末,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达成共识,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 。该路线图为人类今后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指明了方向,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历史中的一座新里程碑。  
  作为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帆船比赛的举办城市,“绿色奥运”的理念,在青岛市被诠释得十分完美。漫步在青岛街头,满眼皆绿色,随处草青青,整个城市俨然就是一座绿色大花园。

绿色奥运
  再过几天,时间老人将为我们翻开全新的一页,我们将迎来盛大的奥运年。“绿色奥运”这一理念始终贯穿着我们的2007,从奥运场馆的建设到奥运会的门票制作、从企业到学校、从民间到政府、从绿色奥运战略到每一个细节无一不彰显“绿色奥运”的理念。这一年,我国积极的节能减排实施“绿色奥运”理念,也得到了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
  2008北京奥运会即将召开,绿色奥运是北京奥运会的一个理念,如何将经济发展跟绿色奥运相结合、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这是我们正在积极思考并不断实践的课题。

华南虎 
  2007年10月12日,陕西林业厅公布了周正龙用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拍摄的华南虎照片。随后,照片真实性受到来自部分网友、华南虎专家和中科院专家等方面质疑,并引发全国性关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种子植物分类学创新研究组首席研究员傅德志在网上表示,敢拿脑袋担保,拍摄的华南虎是假的,周正龙表态,他以人头担保,如果照片是假的他就去坐牢。从陕西省林业厅陕西省人民政府再到国家林业局,无数次不关痛痒的新闻发布会让整个事件扑朔迷离。
  然而,直到今天,这场风波也没有平息。持续月余的华南虎事件的最大意义,可能就在于它以公众参与的巨大激情,见证了时代的进步……  
自5月29日起,太湖蓝藻集中暴发而导致无锡部分地区自来水发臭,无法饮用。
蓝藻
  2007年5月29日,在高温的条件下,太湖无锡流域突然大面积蓝藻暴发,供给全市市民的饮水源也迅速被蓝藻污染,无锡市城区大批市民家中的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无法正常饮用,市民纷纷抢购纯净水和面包,短时间内整个无锡笼罩在水污染危机的巨大阴影之中。名列中国经济前十强城市的无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验。蓝藻污染带给无锡市民的缺水之痛、带给人们无水可用的深思,使2007年的夏天不同寻常,令人难忘……
  太湖蓝藻事件的警钟,不仅敲给无锡,也值得所有城市对照反思,引以为戒,统筹环境与经济发展绝不是空话,这是科学发展观重要内容,应该铭记在各级官员的头脑之中。只有保护生态环境真正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摆脱一切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否则,污染问题随时可能暴发,成为很严重的民生问题。

国家环保总局5月10日宣布:为防治松花江流域水体污染,从现在起,松花江全流域进入为期十年的“休养期”。
休养生息
  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针对我国目前的水污染形势,提出了实行人性化管理、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理念。这一让受污染江河“休养生息”的举措,得到国内外的充分肯定。
  成也经济,败也经济,人们面对当前的江河湖泊,爱恨交织,难以取舍。怎样保留江河湖泊带给我们的巨大经济利益而又消除环境恶化产生的严重后果?周生贤局长提出“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是解开这个矛盾的一个重要对策。
  然而,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显然不是一个“人人受益,无人受损”的“帕累托改进”过程,相反是一个触及到广泛的利益冲突和利益调整的博弈过程。

区域限批、流域限批
  2007年年初,为了维护中央宏观调控的权威,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盲目扩张,国家环保总局根据《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第十三条和第二十一条,动用了“区域限批”这一有针对性和创新性的环境监管措施来惩罚严重违规的行政区域、行业和大型企业。从表面看,“区域限批”是因一个违规项目而停止审批区域内所有项目,似有“以偏概全”之嫌。实际上,这恰恰是督促地方政府或大型企业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降耗减排的重拳。
  2007年7月 国家环保总局又把“区域限批”这项被称作“连坐”的处罚制度用在了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水污染严重、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的6市、2县和5个工业园区。
 
绿色信贷
  在节能减排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除了落实行政监控手段,还需要辅之以金融调控等市场机制。2007年7月30日,国家环保总局联合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其核心内容可用“绿色信贷”概括之,也就是说,国家将对节能减排不力的企业从信贷方面加以调控。在资源的价格机制尚未理顺,环境税还未启动,以及产业结构调整远未到位的情况下,通过限贷行为,为“两高”企业构筑“绿色壁垒”,不失为实现节能减排任务的好办法。政府以市场化的手段监管惩处社会违规行为也可谓一种创新,但是要想让这些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可能还需完善各个操作环节。
  “绿色信贷”的出笼是令人欣慰的,环保总局的精神也值得我们敬佩,然而,面临治理污染的种种挑战,我们要走的路依旧漫长,将要面对的考验也更加严峻。
  9月16日上午,佛山市首届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分别在五区启动,五区市民不仅积极参与活动,还主动宣传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倡导更多人绿色出行。

绿色出行
  从今年9月16日开始,为期一周的“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宣传活动在全国掀起了一阵绿色出行“风暴”,在9月22日“无车日”当天,更是全国108个城市以各种活动来积极响应的活动。根据建设部的测算,如开展“无车日”活动一天,仅民用轿车即可节省燃油3300万升,减少城市污染排放总量约90%,数百人的生命和身体会幸免于交通事故伤害。
  绿色出行是绿色奥运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交周”、“无车日”减少了拥堵,改善了环境,更大的意义在于警醒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和公众思考如何做好“绿色出行”这篇大文章。
 

责任编辑:CNMN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