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张铜重组进入关键期 沙钢注资预期增大

2009年01月14日 8:39 433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铜资讯   作者:


  “沙钢重组ST张铜(002075.SZ)事宜正在加紧推进,但是具体进展只能等公告。”1月12日,沙钢集团副总经理贾祥瑢在电话中告诉本报记者。
  据贾祥瑢介绍,他本人没有直接参与重组方案的前期操作,所以能透露的消息有限。同一天,ST张铜证券部一位人士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公司主要银行账号一直被冻结,只能小范围生产,公司非常希望重组成功。”
  对于经营现状,ST张铜上述人士表示,“虽然还在继续生产,但产量大幅下降,公司正在积极协助有关部门解决账号冻结问题。”
  火线重组
  此前于2008年12月22日,濒临破产的ST张铜火速公布重组预案:以1.78元/股向沙钢集团定向发行约12.54亿股,涉及金额约22.3亿元用于收购其持有的淮钢特钢64%股份。
  上述预案公布之后,ST张铜股票去年12月22日复牌以来上演了11个连续涨停。
  据了解,在沙钢集团重组ST张铜背后,隐藏着一系列棘手的清欠与救赎行动。
  目前,共有13家银行与ST张铜存在贷款诉讼,总金额高达7.46亿元。此外,其他起诉案件高达100余起。
  公司年报显示,ST张铜货币资金仅为4.1亿元,负债合计15.1亿元,其中14亿为流动负债,短期借款7亿。
  截至2007年12月31日,ST张铜共有3.679亿元应收款没收回。其中,张家港市新天宏铜业有限公司欠1.317亿,沭阳凯尔顺铜制品有限公司欠1.242亿,江苏大华实业投资有限公司欠0.625亿,江苏张铜集团欠0.495亿。
  记者从张家港市发改委处获悉,为挽救ST张铜的厄运,大股东中国高新投资集团和二股东杨舍镇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及张家港市三方达成一致,先由张家港市政府垫资填补欠款,在中国高新的资金到位后再归还给张家港市政府。
  颇意外的是,国务院国资委2008年9月下发文件,由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正式托管中国高新,上述救助方案宣告失效。
  那么,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为什么要火速托管中国高新投资集团?据记者了解,托管只是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收编中国高新投资集团的第一步。
  作为ST张铜的原控股股东,中国高新投资集团本身也属于央企行列,目前只有ST张铜一家上市公司。从业务规模分析,该公司是最小的几家央企之一。
  按照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的思路,这些小央企除非发展成国内行业前三,否则就会被其他央企吞并。最近几年高新投资集团多次试图进行资本扩张,但一直不顺利。
  同时,ST张铜日子也不好过。2008年9月2日,高新张铜(002075,股吧)正式戴上ST帽子。
  “ST张铜陷入困境与行业性衰退的关系并不大,主要源于财务管理上的问题。”海通证券(600837,股吧)有色金属行业分析师杨红杰表示。
  而坊间说法是,ST张铜的财务问题实际上是高新投资集团资金链断裂的结果。
  国开投只是行政托管
  在上述复杂的利益纠葛中,记者发现,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的态度将直接决定ST张铜的重组命运。
  根据《ST张铜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权益变动报告书》,中国高新投资集团持有ST张铜30%股权,在托管生效后将划转给国家开发投资公司。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权益变动为行政托管,并不涉及资金安排和其他业务调整。
  那么,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是否将在未来12个月内继续增持上市公司股份或者处置其已拥有权益的股份?据ST张铜证券部上述人士表示,由于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刚开始对高新投资集团实施托管,目前尚无该计划。
  “重组方不是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也就是说,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不会分拆一部分资产注入ST张铜。”据张家港市发改委有关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据了解,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的实业经营重点投向电力、煤炭、港航、化肥等基础性和资源性产业以及高科技产业;其下属相关资产跟ST张铜并不属于同一条产业链,因而重组比较麻烦。
  按照惯例,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一般将首先针对托管企业进行尽职调查、资产诊断和分类。然后,对于符合其业务发展战略且具有培育价值的资产划入旗下实业经营平台,而对于没有发展潜力的资产则转入资产管理平台,进行专业化处置;只有更适合独立发展的企业,才会成为其子公司。
  根据上述惯例,ST张铜不会被纳入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的核心业务范围。更直接的原因在于,ST张铜的巨额债务让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感到棘手。不过,这也为沙钢集团重组ST张铜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沙钢注资预期增大
  对于重组过程的分工,沙钢集团负责ST张铜相关债务清欠,理顺与外部的财务关系;而借壳上市需要获得国家发改委、证监会等部门的审批事宜,则由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包办。
  在明确了分工之后,业界对于沙钢集团的注资预期很高。此前,沙钢集团有关副总经理曾指出集团有整体上市的计划。
  对此,贾祥瑢告诉本报记者,沙钢已经与国务院国资委签订了重组协议。同时,ST张铜公告的重组预案只是众多方案中的一种,目前这种方案执行的可能性最大。
  由于上述两家公司都位于江苏省张家港市,都曾经是苏南模式下的典型企业,这为两家重组奠定了基础。
  据了解,沙钢集团的确曾经考虑借壳ST张铜实现整体上市,目前尚未最终敲定。事实上,沙钢集团更希望通过IPO进行融资,但是目前IPO太过艰难。
  面对“脚踩两只船”的尴尬,沙钢集团最终决定采取分拆上市的办法化解困境,率先将下属的淮钢特钢资产注入ST张铜。
  此外,为避免同业竞争,沙钢还将曾计划单独上市的张家港市沙钢铜业有限公司,亦交付上市公司托管。截至2008年10月30日,沙钢铜业账面净资产为1.65亿元。2008年1-10月,沙钢铜业主营业务收入12.64亿元,净利润-215万元。
  万联证券分析师吴振威表示,“该笔资产在培育成熟之后,将很可能再次注入ST张铜。”
  目前,沙钢集团出资40000万元,占淮钢特钢注册资本64.40%。淮钢特钢拟在2008年12月31日前进行现金增资34920万元,,其中沙钢集团现金新增出资21896万元。本次增资后,沙钢集团持有淮钢特钢注册资本的比例将约为63.80%。
  事实上,沙钢董事局主席沈文荣多次表示,“如果此次借壳成功,未来不排除将其他优质资产陆续注入上市公司。”
  据了解,沙钢集团至今尚未直接介入ST张铜的债务重组。沈文荣明确表示,通过ST张铜实现沙钢整体上市,现在还只是一种可能;沙钢并未放弃另一种可能性,即先引入战略投资者,再推进核心资产的海外市场IPO。

责任编辑:王慧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